近十年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掌握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促进整合的良性发展,运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上收录的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经过分析表明,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案例分析方面,研究有待在实践探索和评价方面加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且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缺少交流,可以通过远程教育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培训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基金课题项目很少,主要是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且偏重于理论思辨,在以后研究过程中应引入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证研究和探索新的整合模式,使研究方法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中缺少对教师的心理关注,可以通过人性化的心理培训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物理 实证分析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教育虚拟社区应用于远程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ECA09045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O4-4
【正文快照】: 一、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一)研究方法为了对我国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做出详尽的分析,同时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内容集中、研究方法偏重定性与思辨的特点,本文决定采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炳;李芒;;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性与多样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4 李庚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教育研究方法之演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黄光明;廖飒;;系统论在高职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6 陈建;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9期
7 徐桂芬,罗兴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下教师角色定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许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一例[J];教育信息化;2003年04期
9 刘富贵;;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8期
10 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俊妮;美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案例的研究与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滕志妍;;积极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海艳;;礼仪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陶敏;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实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宏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仇雪梅;基于控制论建构主义的思维建模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陈静;概念图/思维导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洁;中学新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4年12期
2 张屹,祝智庭;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3期
3 徐晓东;浅析ThinkQuest的教育意义和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2期
4 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5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陆宏,冯学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定位与培训[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7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8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9 丁卫泽;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10 胡凡刚,马秀峰;简论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宇光;;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周香;李随源;;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6年36期
3 蒋如清;;试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9期
4 程刚;;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张晓辉;王志路;;探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年06期
6 谢芳;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年02期
7 殷春英;;物理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考试周刊;2009年34期
8 马守田;在物理教学中不该忽视绪论的教学[J];技术物理教学;1996年03期
9 侯明伟,陈珊珊;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5年07期
10 杨毅;;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陕西教育;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白;李宝河;胡耀民;;关于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杂想[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祥发;;工科物理教学应适当拓展一些环保内容[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萍萍;;“物理情境”教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宇昕;胡迎宾;;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许胜荣;;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6 陈义万;李文兵;成纯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整合与实验室建设[A];2007年中国南京第三届全国光学技术(光学制造技术与装备)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滔滔;;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与尝试[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宇星;刘敏蔷;;发掘物理课的人文教育功能[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闫伟;;制造“冲突”与转变错误概念[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江少林;;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初探[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易蓉蓉;郭光灿:量子物理将改写信息技术进程[N];科学时报;2006年
2 卢雪洁 (作者单位:涿州职教中心);物理教学探索与实践[N];中煤地质报;2007年
3 记者 吴长锋;量子信息:开启未来时代的密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握文邋汪莹;如何让传统学科焕发生机?[N];科技日报;2008年
5 ;物理学通过教育影响人类未来(上)[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王学健;物理学在我们身边[N];科学时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健;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勇;FLASH游戏型物理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平;信息技术环境下师专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何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物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文英;研究性学习在高等职业院校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桂容;关于运用CAI课件辅助物理实验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建良;高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国松;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课程实施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翁祝林;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舒建明;信息技术与中师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7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