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研究:问题挑战与融合超越
本文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研究:问题挑战与融合超越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负荷理论 跨学科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视频样例
【摘要】:认知负荷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理论基础发生变革,测量方式亟待更新,研究领域尚待拓展。挑战亦是机遇。近年来,这一领域正发生深刻转型与超越:以"结构主义"视角替代"原子主义"视角,捍卫其科学地位;与"进化生物学、镜像神经系统、认知脑科学"等进行跨学科融合,焕发新生命;采用脑电仪动态地测量真实教学情境的认知负荷,研究方法论得以更新;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科内融合,研究领域得以丰富和拓展。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 跨学科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视频样例
【分类号】:G424
【正文快照】: 2007~2010年,连续四届世界认知负荷理论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该领域研究影响日益深远,日趋成熟。会议提交的论文与讨论折射出,这一领域在问题挑战的推动下,正孕育着深刻转型与超越。基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负荷理论本身、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亦即“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三个视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宏翰;预期记忆及其老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洁梅;;地方高校教师自我导向式专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文超;;对专业课教学的反思[J];才智;2009年22期
3 杨眉;;认知负荷理论在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2期
4 吕程;周莹;唐剑岚;;多元表征:探寻数学智慧课堂的一把密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6期
5 朱秀梅;;山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调查研究[J];大家;2011年18期
6 仲崇月;;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大学英语视听课程设计[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曹文波;;认知负荷理论在网络交互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电影评介;2010年12期
8 李宏翰,袁书;预期记忆及其老化研究的未来方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张坚;;师范生说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剑岚;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及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名卓;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崇勇;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其在多媒体学习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类型倾向的特征及与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力薇;认知设计系统下的中学化学二级记分项目难度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磊;基于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观的教学“轻游戏”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衣丽;主题式整合教学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鄢华梅;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改进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季春兰;高中生认知负荷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祥才;多元表征的教学设计对立体几何概念学习影响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晶;学习—比较法和分阶段指导法对初中生代数样例学习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倩;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探索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宏翰;预期记忆及其老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宏翰,赵崇莲;记忆老化:基于记忆理论的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立敏;论自主的学习者[J];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聂良刚;论自主学习与创新教育[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S1期
3 薛文;;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5年13期
4 马常霞;伍俊明;;数字化学习中教师行为设计[J];文教资料;2006年07期
5 王晓梅;;浅谈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意义与途径[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李晓珠;;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研究[J];科技广场;2006年09期
7 王少平;;“忧之太勤”换来了什么[J];教书育人;2007年13期
8 樊俊艳;张晋林;;试论网络环境中的教师主导作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崔莹;;网络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07年40期
10 朱胜昔;;项目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立体教学模式[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2 刘n\;孙玫玫;张丽;;用参与教学法强化电视教材编导教学中的自主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辉;李林英;林子慧;;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4 李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实行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5 庞维国;皮连生;;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孟海岭;;谈多媒体网络的交互与学生的自主学习[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7 温伟明;;自主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林英;;学习论和导学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9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10 陆凤瑾;;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国祥;自主学习何其难何其假[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蔡明;剖析: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潍坊市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 赵玉慧;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自主学习的心理效应[N];学知报;2010年
4 刘燕;学会自主学习 塑造创新人才[N];安徽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卢志民 肖胤 林明聪 特约通讯员 王裕;社会太浮躁教育太功利[N];湛江日报;2009年
6 ;远程教育 自主学习新时尚[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7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校 袁军辉;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曜明;“草根式教研”让课堂更精彩[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董志越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找准“短板”促均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你的孩子“乖”吗?[N];中国教师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田爱奎;支持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敏;教师自主学习调节模式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伟;现代远程教育5S学习支持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韩永红;论自我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Florida Khumbo Banda(丽达);马拉维杜马西学院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研究:对变革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2年
9 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春;跨学科视角的教育管理学探视[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洪;自主学习课件的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钱玲;校园网环境下自主学习支持系统设计[D];河北大学;2004年
3 曾春妹;新课程下自主学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宏;基于Web的自主学习远程教学系统[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5 尚亚丽;基于自主学习的成人网络课程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伟;基于校园网的中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闫兴亚;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建庭;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兆明;基于知识管理的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春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其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17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1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