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学校效能增值评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22:26

  本文关键词:学校效能增值评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增值评量法 教育评价 多水平模型 教育质量 学校效能


【摘要】:改进学校和学生评价的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杠杆。研究发现,增值评量普遍被认为可在评价中国教育质量上提供一种有效且相关的度量,这一结论与其他国家,譬如英国的有关研究结果相类似。在中国现有的学校和教师评价体系中,增值评量的概念与其测量的方法被视为是一种较为科学且受欢迎的评价方法。在运用任何新的评价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地方情境以及优先考虑事项。增值评量法是否可在公共问责体制的框架下,为学校效能评价体系提供一种最有用或最适当的方法,向学校提供保密性反馈信息,提高学校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值得讨论。
【作者单位】: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增值评量法 教育评价 多水平模型 教育质量 学校效能
【基金】:英国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ESRC)和国际发展部(UKAID)联合资助的研究课题“改进中国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课题批准号:167-25-0353)和“改进中国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课题批准号:167-25-0428)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47
【正文快照】: 一、导论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但注重发挥其教育体系的功能,而且将改进学校和学生评价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杠杆。这主要是因为教育质量与效能的测量在提高教育水平上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质量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使教育系统、学校和教师为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和提升其表现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晓强;彭文蓉;萨丽·托马斯;;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蒋莉,杨志明,姚树桥;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林;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策略——构建开放的学校组织系统[J];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01期

2 陈平水;连仙枝;;生命理论诠释大学组织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9期

3 马晓强;彭文蓉;萨丽·托马斯;;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本刊编辑部;;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5 ;学校效能研究与教育过程评价[J];教育研究;1996年07期

6 肖建勇,张大友;论教师文化及其对学校效能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5年11期

7 杨琼,范国睿;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6期

8 赵巧华;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特性问题分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9年04期

9 李芹;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3期

10 卢巍;从学校组织文化视角谈学习型学校建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姜飞月;学校变革中的教师效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罗建河;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春媛;学校制度文化的解读与创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茂艳;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3 邓晶;学校效能提升的框架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龚凉冰;农村民办中小学校本管理机制建构之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丽;3~4年级语文基本技能测验的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翟常秀;高校组织文化与教师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诗波;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天红;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闫得方;从农村教师流失现象看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戌星;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杜育红;学校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与计量方法的进展[J];教育与经济;2004年04期

2 安雪慧;;教育期望、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J];教育与经济;2005年04期

3 许丽英;袁桂林;;教育效率——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4 刘海峰,樊本富;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问题——兼论科举时代的"冒籍"现象[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5 马晓强;彭文蓉;萨丽·托马斯;;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6 叶明志,温盛霖,陶炯,王玲;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J];中国校医;1999年01期

7 司继伟;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模英;试论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2 侯光文;试论教育评价元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4期

3 欧本谷;论教育评价的本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沙培宁;学习卡片[J];中小学管理;2002年04期

5 王晓柳;几种典型的教育评价模式简介[J];早期教育;2003年02期

6 张国礼;;实施发展性评价容易出现的误区及困惑[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7 卢春霞;;教育评价观的发展变化[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05期

8 柳金虎,余敏;模糊数学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J];九江师专学报;1991年06期

9 汤服成;教育评价与数学教育评价原则[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10 赵瑞情;略论多元化素质教育评价模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我国大规模教育评价项目探究与实践[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峰;辛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数学成绩的比较——倾向分数在大规模教育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陈燕红;;古为今用:陶行知教育评价思想初探[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侯光文;;关于教育评价元评价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齐梅;;考试与教育评价理论的沿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陶岩;孙成起;;21世纪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孟庆茂;刘红云;;多层线性模型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测试结果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陈录生;;对教师素质评价的一些意见[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9 张积家;王惠萍;谢春平;;教师评分用语词义赋值特征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杨光富;;美国“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永脉;临泽着力构建教育评价新机制[N];张掖日报;2010年

2 孟辉(作者单位:唐山市路北区团结楼小学);运用教育评价激励学生进步[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 王文静;岂能只见“成绩”不见“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李 茂 编译;“21世纪技能”催生教育评价转型[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于京天(作者单位: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评价改革需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朱敏;学生的多元发展呼唤多元的评价[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孙晶晶;教育评价要彰显人的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临汾八中 冯丽娟;发展性教育评价扬起了学生自信的风帆[N];临汾日报;2005年

9 见习记者 何永振;对教育评价的不同评价[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曼;勿用“单一尺子”衡量学生[N];深圳特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向众;学校转型时期的教育评价功能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雨强;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维宁;理科教师学业评价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继红;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状况评价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恺;基于DEA和多元智能的教育信息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岩;中外教师对学生评价模式差异的比较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郑旭;中小学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曲勇;从教育评价的视角探析“后进生”现象[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家美;教育增值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金添;国际文凭项目学生评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蓉;云南义务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多元化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7 叶鹏;灰色系统理论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庆;创造教育的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钱建芳;师生对话式教学及相关环境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全民;素质教育评价机制试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90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90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