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歧视知觉、逆境评价和流动人口心理适应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03 19:36

  本文关键词:歧视知觉、逆境评价和流动人口心理适应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人口 歧视知觉 逆境评价 心理适应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流动人口歧视知觉、逆境评价与心理适应之间的作用。方法: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在北京和杭州两地共抽取328名农村流动人口为被试。结果:①流动人口的平均流动时间接近7年,流动城市数目为2.79个,流动性为0.65±0.77;②男性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女性,高流动性群体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低流动性群体,同时,流动性越高,歧视知觉越高,自尊越低;③流动人口歧视知觉对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部分通过逆境评价来实现。结论:逆境评价在流动人口歧视知觉和心理适应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
【关键词】流动人口 歧视知觉 逆境评价 心理适应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CSH028)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变化和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总量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42亿人[1],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专家估计,我国的流动人口总数至2020年可能达到4亿人左右[2]。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流动人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熊辉;;群体偏见、污名化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民族论坛;2008年03期

2 杨聪敏;;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流动规模考察[J];探索;2009年04期

3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苏立增;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4期

4 蔺秀云;张锦涛;方晓义;赵俊峰;兰菁;李晓铭;;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歧视知觉在歧视经历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5 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年05期

6 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7 胡宁;方晓义;蔺秀云;刘杨;;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年02期

8 李静;;农民工歧视问题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晓旺;席毅林;邱达明;;健美操运动员参赛成就动机应对策略与赛前情绪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3 陈立新;;失地农民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申月霞;;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年05期

5 周洪波;沉默权问题:超越两种理路之新说[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古立峰;刑事诉讼中的刑事政策:以社会理论为基础的分析理路(一个导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江琦;李艳霞;冯淑丹;;流动儿童班级人际关系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钟桂芳;;不同麻醉方式患者导尿时机的选择[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06期

9 刘金燕;刘冬燕;;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飞天;2012年04期

10 张小虎;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史晋川;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1997-2007[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方巍;;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视角的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3 殷晓旺;席毅林;邱达明;;健美操运动员参赛成就动机、应对策略与赛前情绪的关系[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麻国安;胡戎恩;;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及犯罪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5 陈鹏忠;严浩仁;;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6 李坤;;有组织犯罪成因分析[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7 李建军;;流动人口的再犯罪防控——以犯罪后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为视角[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庆文;当代中国刑法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鹏;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永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奕威;应激中介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以勒;论流动人口犯罪及治理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亮;城市新“二元”社会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忆茹;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马骏;延吉市赴韩劳务者留守子女监护组织建设探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朱智远;沿海开放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张庆五;中国流动人口现状[J];当代亚太;1998年07期

3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4 王志初,许利民;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险体系初探[J];湖北财税;2001年12期

5 刘文娟,莫仲宁;广西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若干对策[J];桂海论丛;2003年03期

6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年05期

7 江立华;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郭星华,杨杰丽;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何光峰;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1期

10 杨云彦;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J];南方人口;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单士兵;[N];中国社会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利亚;老龄人的心理适应初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陈红;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心理问题扫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2期

3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范雪;;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王金凤,陈雪芬;高中新生入学心理适应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09期

6 李志,向征,郎福臣;国企流入民企员工的心理适应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宋凤宁,张琼,林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苏斌原;黄媛;;浅析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J];科技资讯;2008年19期

9 哈力娜;和红燕;;从心理适应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李宏;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调节[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勇;张驰;;班级团体训练对新生心理适应作用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李旭珊;卢富荣;;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马建瑞;;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王淑婵;;青少年心理适应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韩富荣;;中学生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冯晓杭;;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余思贤;林以正;黄金兰;陈昭宇;;长期取向与华人自我整合及个人心理适应之关联[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张丽珊;;大学生幸福指数与高中对大学期待间相关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卫东;;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智慧心理学研究[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张银娜;吴春霞;陈会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日常生活压力、应对策略及与心理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华;夏季如何进行心理调适[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晨光;入营新兵的心理适应[N];大众卫生报;2002年

3 郭志宏;新兵入伍心理适应小常识[N];人民武警;2008年

4 陈素坤;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N];健康报;2004年

5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曾维希邋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 博士 罗明忠;就业稳定与心理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N];南方日报;2008年

7 简云;认识小气男人[N];中国妇女报;2000年

8 肖方举(作者单位:四川总队达州市支队);强化心理素质提升部队战斗力[N];人民武警;2005年

9 本报记者 冉亚雄;大学新生,先过心理适应关[N];河北日报;2005年

10 李晓峰 段振锋 李文龙 济南军区某防空旅列兵 候书宝 南京军区某防化团新兵二连连长 汪祥 整理 狄迪;新战友,身心愉悦融入军营[N];解放军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D];武汉大学;2013年

3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5 吴菁;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6 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年

7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冬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规则提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文影;完美主义的结构特征及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蒙;回迁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2 孙晨哲;工读生弥补行为、自我宽恕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王静;幼师生心理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4 唐远琼;高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张明;军队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薛t,

本文编号:966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66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