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认知与探究学习——第十届CELDA国际会议述评
本文关键词:数字时代的认知与探究学习——第十届CELDA国际会议述评 出处:《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CELDA IADIS 数字时代的认知 探究学习 学习范式 教学设计 教师培训 技术应用 国际会议
【摘要】:第十届数字时代的认知与探究学习国际会议(CELDA)于2013年10月22—24日在美国沃斯堡成功举办。笔者从泛在学习分析、数字时代的认知与教育、学习范式的新发展、教学设计的新进展、教师培训的新方法、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等六方面对这次会议进行述评。会议反映出数字时代的认知与探究学习的研究具有如下特征和趋势:1)对新技术应用的探索始终是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原动力;2)技术支持下的各种学习环境能有效地支持即时学习与按需学习,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3)教学设计在不断地适应学习的发展,"为学习、作为学习、在学习中展开教学和评价"成为数字时代教与学关系的新表征;4)如何从教育大数据中挖掘相关信息并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指导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泛在学习分析方法为教育大数据的挖掘提供了理论指导;5)教师培训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用技术手段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Abstract]: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and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Fort worth from 22 to 24 October 2013. Cognit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new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paradigm, new progress of teaching design, new methods of teacher training. The conference is reviewed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he conference reflec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ognitive and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 1).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s always the motive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 var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supported by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immediate learning and on-demand learning, an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3) Teaching design is constantly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for learning, as learning,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in learning" has become a new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 4) how to mine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educational big data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analysis method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mining of educational big data. 5) teacher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ke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to use technical means to train teachers effectivel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及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系;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由信息社会发展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 价、教育中的认知、协作学习、教育心理学、探究技术ci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IA- (如仿真、虚拟现实、i-TV等)、即时学习和按需学DIS)主办、北德克萨斯大学协办、教育传播与技术 习(Just-in-time and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应华;青少年学生科学假设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微微;坦然面对期待的目光[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04年09期
2 梁世民;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初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连和,张丽娴;学习过程的动态分析[J];教育科学;1990年04期
4 朱宝宸;学习过程的阶梯型规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5 钟祖荣;学习卡片[J];中小学管理;1995年10期
6 全铭;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0期
7 ;要关注学习过程[J];中国考试;2004年05期
8 陈天金;学法指导中学习过程的指导[J];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04期
9 赵鸣九;学习的实质与学习的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0 陈浩;;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凯敏;韩关德;;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分析与疏导[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秦启康;奚仲廉;;“开潜教育”的心理学研究[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陈德安;申国昌;;荀子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俊山;卢家楣;柯慧;;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及其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宁;;一种学习心理模型的理论构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唐燕;;通过多种途径探讨学科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动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忠;;韩非的学习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范广玲;;中学生心理常见问题的思考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9 龚秋霞;;影响重点中学女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10 沈德立;白学军;;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佳 编译;21世纪的学习什么样[N];中国教师报;2011年
2 冀灵渊 朔城区四中;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N];朔州日报;2010年
3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杨爱军;在课文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4 刘赫;朱熹的学习过程论[N];科学导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茂 编译;学习也有新智慧[N];中国教师报;2010年
6 武都区汉王镇麻池小学教师 宗顺全;如何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识字方法渗入教学[N];陇南日报;2010年
7 程介明;从“发掘取向”到“培育取向”[N];天津教育报;2007年
8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赵庆军;学做一名有效的课堂管理者[N];中国教师报;2011年
9 吴建章 陈英杰;顺平县企业家热心助学成风尚[N];保定日报;2008年
10 刘海燕;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内驱力[N];伊犁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叶金辉;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田爱奎;支持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瑛霞;分布式虚拟训练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仕品;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胡泽民;“学习用户”理念下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9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宪春;学习技术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彩姣;论学习的实践属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江;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章静;农村初中生学习拖延特点及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曾东薇;学习分析技术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蔡燕华;美国强效学习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自红;基于知识管理的高阶学习过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储文钧;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实训类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徐顺;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袁文娟;行业高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杰;学习时间分配的词对位置效应及其与议程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8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