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下延型发生路线——中国现代各级学校系统形成中的三次反复
本文关键词: 现代各级学校系统 下延型 上伸型 非典型的下延型 中国教育现代化 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各级学校系统一般循着两条路线发生,即从较高等级学校向较低等级学校逐级向下延伸而形成的系统,称为"下延型学校系统"(如先行的西欧国家);从较低等级学校向较高等级学校逐级向上延伸而形成的系统,称为"上伸型学校系统"(如后起的美国)。中国现代各级学校系统的发生路线既非"下延型",也非"上伸型",而是一种非典型的下延型,即先建立大学,继之以小学,而中学殿后,这样的过程在清末民初、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先后三次重复发生,直至第三次才建成现代各级学校系统。它始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迄于20世纪末,历时140年。
[Abstract]: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at all levels generally follows two paths, a system that extends downwards from higher to lower levels. Known as the "downward school system" (e.g., the advanced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 system formed by the upward progression from lower to higher levels of schools, It is called the "upper-extensional school system." (for example, the modern Chinese school system at all levels is neither "extended" nor "extended". Rather, it is an atypical downward extension, in which universities are first established, followed by primary schools.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such a process took place three times, until the third time, when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at all levels was built. It began in 1862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Beijing Teachers and the Literary Museum, and ended 20th century. It lasted 140 year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5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政学分合与知识生产: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2 袁婷婷,孙奕;国外私立学校法律地位的考察与借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叶德明;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涛;关于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综合述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周良书;;从北师大马克思主义教学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J];北京党史;2011年03期
7 张东海;;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留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8 陈洪捷;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9 蔡磊x";;跌宕起伏的文科——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设置的历史演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10 景晓平;;京师五城中学堂与清末中等教育近代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利;刘强;;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六十年概览: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马文静;;文革教育经验口述[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徐卫红;;毛泽东论教育的双重身份及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郭卉;;论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陈绵杰;;政治进程下的小学数学教育(1949—1977)——教学大纲的向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郭剑波;尤云弟;许敏;;浅论留日学生与浙江近代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8 方晓东;;新中国教育五十年的巨大成就[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李玉非;;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回顾与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李玉非;;建国初期教育向工农开门的重大举措[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蕊;道外区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时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苏兆斌;大庆油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曲晓明;近代我国中学文实(理)分科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楠;高等教育省级统筹权力结构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阿艳芳;竞争与公平:优质高中教育机会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永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轶辉;美、德、日三国大学评议会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海燕;;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07年19期
2 王学文 ,尚继文;论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依附性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07期
3 江苏省陶研会课题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报告[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1999年05期
4 吴柳;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及实施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5 王铁军;;周恩来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现代化[J];群众;1997年07期
6 ;第二届“珠江三角洲教育实践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教育评论;1995年02期
7 吴柳;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及基本实施对策[J];北京教育;1995年Z2期
8 傅维利,张桂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文化负累[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1期
9 蓝光荣;;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10 程少波;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论纲[J];教育科学;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祁士清;杨泽华;;区域推进学陶研陶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A];庆祝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专刊[C];2010年
2 陈文心;;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现代化[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洪宇;农村义务教育应免费[N];人民日报;2003年
2 ;免费! 免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齐冬 实习生 孙浩 摄影 袁鹏;共享一片蓝天[N];济南日报;2005年
4 ;1904-2004,现代教育,,激荡百年[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 教育要先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现代化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阎宏伟 山东省肥城师范学校副校长;应试教育严重扭曲教育本质[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实习生 陈杨 本报记者 宋开文;多媒体让老师不再“吃粉笔灰”[N];四川日报;2009年
9 聊城大学讲师 杨旭 聊城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剑萍;两种教育制度:半工半读的两次试验高潮[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全球境”意蕴:对教师角色的发展性重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金木;启蒙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军;试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泽民;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动[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燕;“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谭运启;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王健;儒家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6 熊春林;湖湘洋务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乔金霞;近代湖北留学教育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敏霞;清末民初教育转型弊端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雷亮;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1915-1927年教育变革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廖瑜;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7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51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