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和民国社会教育的宗旨
本文关键词: 清末 民国 社会教育 作新民 唤起民众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Abstract]:The social educ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highlighted the innovation in theory, the persistence in time, the universality in content and the universality in object,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major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ts purpose can be summarized as "being a new citizen" and "arousing the people". The educational movement of "being a new citize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w people's theory" and the "new youth" view. The educational movement of "arousing the people" is rooted in the Prime Minister's will. The common purpose of both is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Identity is to change education, cultivate new people, save the n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青年项目“20世纪上半期社会教育的中国化、平民化、乡村化研究”(11YJC880137)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清末民初新教育的现代性研究”(20132242013)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王和生;“循常”与“超越”——试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吴玉才;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化地位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王渊;;论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杨克贵;;略论陈独秀的社会教育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9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10 李伟,司桂梅;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6 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7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石河;;论孙中山教育思想中的革命精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双传学;;试述毛泽东早期“自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徐卫红;;毛泽东论教育的双重身份及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U,
本文编号:1522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52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