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纵向教育不平等的演变及对策分析
本文选题:纵向不平等 + 教育公平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摘要】:教育是政府和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不平等现象已经成为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但多数研究采用定性方法,侧重点在于探讨教育不平等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等横向不平等,而采用定量方法,重点关注教育不平等的纵向方面的实证研究则不多。文章基于CGSS2006数据,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城乡居民纵向教育不平等的存在及其演变。研究发现,个体受教育年限的影响因素近三分之一来源于家庭教育背景和阶层地位。而与家庭阶层地位相比,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体受教育水平具有更持续性的影响。据此,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投入、完善自主招生制度、设置定向招生计划等政策措施以减少纵向教育不平等,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Abstract]:Education is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e ine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 uses qualitative methods, focusing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inequality, the differen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focus on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GSS2006 data, the paper reveals the exist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inequality of vertical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nearly 1/3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years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originate from the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class status. Compared with the family class status, the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has a more continuous impact on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Accordingly, we should increase the input of basic educa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mprove the system of independent enrollment, set up the policy of directing enrolment to reduce the inequality in the vertical education, and thus realize the education fairness.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流动视角下的教育获得研究(1949-2006)”(12YJC840004)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Q11047)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水晶;;慈善捐赠与高校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富伟;;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多重逻辑下的政策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2期
3 刘复兴;论我国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赵国友;殷焕举;;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J];长江论坛;2006年06期
5 贺蕊莉;;财政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6期
6 李小海;;市场会计制度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1年01期
7 祁毓;;区域公平背景下我国财政对教育支持的绩效变迁及路径再完善——基于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的视角[J];财经政法资讯;2009年05期
8 姜时友;陈太明;;中国转型期教育平等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郗春嫒;;近五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数据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5期
10 吴清军;许晓军;;关于社会主义国家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义飞;;农民工身份代际传递的制度逻辑——一个再生产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胥明明;;以城市规划视角看义务教育公平性问题[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瑞龙;王宇锋;刘和旺;;父亲政治身份、政治关系和子女收入[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海胜;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红霞;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储庆;国家、教育与地位获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6 郑庆杰;国企变迁中的工人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D];上海大学;2011年
7 崔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差距[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平;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孙明;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1950-2003)[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江涛;城市低保家庭青少年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3 张秀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涂龙峰;农村地区劣质食品消费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朱芸;化妆品消费的社会化:农民选择与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梁小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8 翟冉;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爽;小型汽车客运群体形成过程分析[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杨文娟;再现一种社会流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宛丽;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J];社会学研究;2000年01期
2 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J];社会学研究;1997年04期
3 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4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琪延,龚江辉;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二重性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1999年05期
2 顾海兵;王亚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警度警情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9年01期
3 周兰君;;中、美、澳三国大众体育调查标准的比较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03期
4 李云龙;;安全感调查:农民强于市民,内地优于沿海[J];百姓;2001年02期
5 谭学秋;;对中国工农平等权发展规律的求索——《当代中国城乡居民权利平等问题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李凤升;魏景柱;王梦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动态模型研究——基于相对收入消费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梁军;城乡差距:影响中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J];社会观察;2005年06期
8 江海潮;;中国居民竞争力发展、竞争优势分化与居民社会阶层分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新文,张洪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S1期
10 ;东西南北[J];社会工作;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连馥;;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A];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伟;;应当以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改革[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3 ;第一部分 心血管病[A];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丽英;谁来破解“多劳少得”困局?改革![N];财会信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王静;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以实物为主[N];中国服饰报;2009年
3 齐中熙;细数2009惠民政策[N];联合日报;2009年
4 记者 刘阳 马向菲;不到三成国人“经常参加锻炼”[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评论员 黄小伟;没有方向的奔跑是不幸福的[N];经济观察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 赵纪生;中国人的胳膊越来越没劲[N];健康时报;2008年
7 刘声;百姓兜里有钱为何不花[N];中国税务报;2003年
8 本报综合报道;9.8万亿存款为何不花[N];国际金融报;2003年
9 ;乐观期待生活改善 职业满意度待提高[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李卫芹;运动用品正成为生活必需品[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郭香俊;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锁平;中国蔬菜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崔海燕;习惯形成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宋晓东;中科院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及其干预策略[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民;中国城乡居民缓冲储备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2 刘浩淼;中国城乡居民水产品需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3 郑其敏;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4 周迪;中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预测与结构优化[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宋民冬;河南省畜牧业发展潜力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7 杜蘅;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及治理对策[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凤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卢旭晗;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姜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6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7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