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清末民国中国乡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制度分析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04-07 20:49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义务教育在乡村的推行不力与供给制度安排有密切关系。由于内忧外患等主客观原因,政府缺乏在乡村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不得不把发展乡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转嫁给民间社会。乡村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分化不仅使原来乡村的教育供给结构遭到破坏,而且导致新式教育的推行成为一种可以赢利的事业,也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乡村民众既缺乏接受新式教育的意愿,也缺乏接受新式教育的能力,造成新旧教育的碰撞交锋,新式教育发展缓慢。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清末民国时期乡村义务教育的推行失败,其中的经验教训及体现出的制度设计原理,对当前所进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rangement of supply system. Due to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the government lacks the motivation and material basis to populariz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ing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to be passed on to civil society. The declin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ntry in the countryside not only destroyed the educational supply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countryside, but also l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ducation as a profitable cause and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rural people lack both the will and the ability to receive the new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ducation is slow. These factors together determine the failu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 desig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基金】: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13JZD043]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与保障政策研究”[EFA130384]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敏;清末士绅在新式教育领域内的活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俞启定;王喜雪;;基于学术权力的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3 杨卫安;邬志辉;;城乡教育一体化:范围、实质与研究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4 俞可平 ,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续)——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03期

5 梁义群;清末新政与财政[J];历史档案;1990年01期

6 马自毅;辛亥前十年的学堂、学生与学潮[J];史林;2002年01期

7 冷雄辉;;政府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一个理论假说[J];现代商业;2009年21期

8 郝锦花,王先明;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涛;“失去重心的传统”——略论清季科举制度废除的社会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谦厚;董春燕;;抗日根据地时期中共基层干部群体——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2 苏全有;;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3 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4 刘术永;;绅士在传统乡村社会自治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5 吴佳佳;;“绅士”的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6 吕变庭;北宋士大夫的人格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7 左卫民;裁判依据:传统型与现代型司法之比较——以刑事诉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8 蔡明伦;;明代官员进谏模式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于语和;刘志松;;美国ADR对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启示[J];北京仲裁;2010年04期

10 吴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版本考略及其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双进;中共革命下的乡村金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丽娜;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申玉山;长芦盐税研究(1912-1928)[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梅军;濒危的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滔;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敬阳;汶川地震后贫困大学生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琳琳;黎巴嫩女作家哈南·谢赫小说《泽赫拉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4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5 林义元;古桥与泉州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富营;中国共产党的乡村认知与革命模式的探寻(1921-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革命主体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周开慧;《白虎通》思想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玲玲;论城乡意识与中国1930年代文学[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李哲;普罗文学政治启蒙机制的文本呈现[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庆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02期

2 熊庆年;代林利;;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异[J];高教探索;2006年01期

3 邵泽斌;;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从城乡教育均衡到城乡教育一体化[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5期

4 贺跃夫;清末士大夫留学日本热透视——论法政大学中国留学生速成科[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5 汪林茂;江浙士绅与辛亥革命[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6 徐秀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2年06期

7 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8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9 宋伟;;存在与本质:研究型大学中的学术权力[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0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卫安;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制度的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廖奕;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宏观观察与求解[J];理论观察;2002年03期

3 王玉华,赵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4 曾金盾;;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缺陷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周庆翔;;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姚凯;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制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0年04期

7 张怀明;技术创新障碍的制度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张康华;学习型学校的制度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5年10期

9 吴佩;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与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郜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缺陷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兴霖;马骏;;中国村民自治民主的制度分析[A];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00年

2 张曙光;;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评《制度经济学三人谈》[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赵书海;;清末民国时期陇南典当与票帖述略[A];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C];2001年

4 朱鸿伟;;转轨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制度分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5 崔光胜;;服务型政府内涵的三个维度[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梅;刘永芳;周玲;;烧伤患者死亡时间讨论与护理排班制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潘英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制度分析[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张敏娜;程方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金红;;基层政府行政能力的制度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才栋;美国2004年大选和选举制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特约评论员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深分析师 赫荣亮;铁矿石供给制度确立季度矿优势大减[N];现代物流报;2010年

3 任辉;公安机关廉政建设的制度分析[N];人民公安报;2004年

4 孙荣飞;高房价:土地供给制度之过?[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贵州省纪委、监察厅;贵州涉农资金制度分析及对策建议[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6 叶敏 书评人;制度的自然延伸之维[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肖自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巴曙松;清白与空白[N];证券日报;2004年

9 王跃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制度分析与现实关怀[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顾自安;制度分析的经济意义[N];中国信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洪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

2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5 汪杰贵;乡村社会资本视阈下的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王晓芳;运输政策变迁的制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8 盛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制度归因、实证分析与对策设计[D];同济大学;2005年

9 阮萌;中国公共物品供给转型的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夏蜀;银企债务重组:制度分析与金融解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制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张洁s

本文编号:2454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54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