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在我国的传播与科学教育之滥觞
[Abstract]:Since late Ming Dynasty,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the late 19th century, modern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had gradually emerged in China.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on a real scale is the result of their constant communication, collision, absorption, fusion and innovation through conscious, purposeful and active uptake and creation by Chines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from "four studies"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to "seven subjects of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nd the convening of scientific exchange conferenc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journals. The emergence of scientists' social roles,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ward mechanisms, the determina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systems, the valid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lations, and so on. This is a long and tortuous process, a difficult experience, worthy of our careful summary and lessons toda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课题“我国学校学科及教科书的历史演进”(项目编号:11JJD880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小军;;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J];初中生之友;2008年30期
2 薛国良;;谈谈科学的局限性[J];物理通报;2009年02期
3 李军;中世纪基督教给近代科学留下了什么[J];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05期
4 戚建芬;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浅探“李约瑟难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10期
5 钱明;钱兆华;;实验方法在近代科学诞生及发展中的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冯志东;;原子论哲学及其对近代科学的积极影响[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8期
7 申远;彭翔;;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科学的根源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宋燕辉;张树林;;辩证解读“李约瑟难题”[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年03期
9 邱野;;中外文化交流中耶稣会对中国近代化作用的局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10 林定夷;古代科学机体论向近代科学机械论的历史演变[J];齐鲁学刊;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克勤;;欧洲早期大学和科学院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A];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2 张效霞;;中国医学史研究应打破以近代科学为标准的框框和格局[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3 问永宁;;蒋湘南的易学观初探[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灏;;中国近代各自然学科教育的源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王少敏;;科学之大用曰生——科学文化中的人文要素与人文精神[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郝刘祥;;中世纪希腊科学的传播及其与宗教的关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宋斌;;人类学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张则幸;;科学的发展与整体性思维方式[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9 黄金链;雷春芳;邓清兰;;碘伏纱布在腹腔镜手术应用[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10 张开逊;;中医药学面临三重挑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中医药的科学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吴国盛;近代科学兴起的最重要标志[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张开逊;近代科学诞生(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清华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 杨振宁;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N];光明日报;2005年
4 温振英;近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证据[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张开逊;我们今天传播什么?(上)[N];大众科技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朱广菁;张开逊:中国发明家肩负的历史使命[N];大众科技报;2005年
7 王渝生;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李醒民;科学和人的价值[N];学习时报;2006年
9 王渝生;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N];大众科技报;2004年
10 物理学家 杨振宁;近代科学何以没有中国萌芽?[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2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3 王海琴;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周放;阿拉伯科学与翻译运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童恒萍;墨家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元海;论科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6年
9 赵云波;严复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梅芳;基督教文化与近代科学兴起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2年
2 李振;从科学传播学角度看我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D];中南大学;2003年
3 黄晓虹;王星拱与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D];安徽大学;2004年
4 周勇;我国早期留学教育(1872-1949)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历史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姚中华;从理性化科学的角度看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卢立建;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德华;论基督教对近代科学的积极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文俊;从内史与外史相结合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田阳;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1914-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树雪;晚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的本土化[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70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7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