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史上主知主义和主意主义教育思潮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19:36
【摘要】:主知主义和主意主义是两种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它们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顺应了时代要求,并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主知主义强调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智力和理性的价值,主张把传授系统知识和发展理智作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与目的,注重探讨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重视探究选择、编制知识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主意主义则是在批评主知主义思想的静止、固定和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培养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训练人的意志放在教育的主要地位,注重学生能力、意志的培养和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操作中积极地动手、动脑,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尽量让受教育者摆脱一切人为的束缚。两种教育思想分别立足于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意志的培养,走上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论。 本文立足于比较教育的根本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主知主义和主意主义这两种教育思潮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发展过程、理论核心、共同特征、差异点以及二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梳理了这两种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各的自发展历程,并粗略地将其发展分别划分为三个阶段,重点论述了二者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第二部分从理论基础、道德教育观、经验论及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总结了两种教育思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第三部分分析、对比了这两种教育思潮的差异,即二者在教育上的根本出发点、道德教育目的、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教学论等诸方面的不同;第四部分首先对两种教育思潮的发展趋势作了剖析,指出它们由最初的分歧,最终将在新的社会要求和现实条件下,走向融合;其后,针对当前中国教育表现出来的弊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指出主知主义和主意主义两种教育思潮相互融合的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519
本文编号:2598761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5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斌贤;西方主智主义教育原理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徐小洲;论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周谷平,季小琛;东西方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教育[J];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4 朱国仁;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探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闫祯,许晶敏;近现代西方课程思想流派述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高德胜;道德教育中的主知主义[J];现代教育论丛;1999年04期
7 熊焰;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李申申;;西方早期的教育心理化运动[J];心理学探新;1989年04期
,本文编号:2598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59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