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论有效的课堂交往

发布时间:2020-07-26 20:27
【摘要】: 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扩大,人们日益关注教学交往的研究, 尤其是有效课堂交往,已成为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最具前沿性的理论问题之 一。透过有效课堂交往,推动教学认识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弘扬人的 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建立与完善的客观需求,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时代的要求。有效 课堂交往研究对我国教学现实的变革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 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 近年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角度,综合运用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以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 效课堂交往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做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究。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并界定了有效课堂交往的概念;提出有效课堂交往,从本质 上讲,是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交往主体在心 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指出有效课堂交往有互为主体性、能动性、多媒性、多元 性和反馈性等特点;回答了有效课堂交往的作用问题;在探讨传统课堂交往所存 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变革传统课堂交往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第二部分: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维视角,综合透视有效课 堂交往。在梳理了卡尔·亚斯贝斯的生存交往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之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 理论对有效课堂交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对于有 效课堂交往的显性社会功能而言,有效课堂交往的潜在社会功能本身具有非计划 性、内隐性、深远性和两极性等独特的社会功能属性;学生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 人绝非天然,有效课堂交往在其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课堂交往有 助于作为集体的班级社会体系的形成;在实际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学 生对有效课堂交往对象的整体选择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有效课堂交 往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在规范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区域的同 时,能够对学生认知结构发展产生目标导向作用,能够对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动 力机制产生促进和制约作用;主体性教学理论在其哲学基础中引入有效课堂交往 理论之后,虽然仍然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主从地位差别及其相互转化,但学生的 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前后一贯的、无逻辑矛盾的肯定和坚持:自在 环境因素、自为环境因素和课堂交往信息因素是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外部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内部因素。 第三部分:在对几种常见课堂交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构成要 素及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及运行阶段等方面,对有效课堂交往模式进行了较深入 系统的理论建构。此外,还提出课堂交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间 存在着许多影响课堂交往的变量与因素,因此,它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固定为某一 种课堂交往模式。而且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课堂交往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 缺陷,能够适应一切课堂教学情境的课堂交往模式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课堂交 往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与目标,它跟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点形成对应。一 句话,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由不同的课堂交往模式来达成。 第四部分:本部分从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策略、课堂交往的引导策略、课堂 交往环境的优化策略和课堂交往行为的合作策略四个方面对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 问题进行了粗疏的探究。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 知识、技能的习得来得重要得多;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交往引导是增强课堂交往 有效性的一条实用操作对策;学生能否满足其智力和课堂交往需要,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师生课堂人际合作能促 进教师与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有效课堂交往,生生课堂人际合作在生生课堂交 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交往引导满足学生的课 堂交往需要,通过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通过师生、生生课堂人际合作来促 进教师与学生之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 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42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腊梅;;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教学交往关系重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5期

2 杜培培;;巧编习题——精彩课堂的催化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年09期

3 李渭灿;;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要求及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04期

4 王云丽;;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30期

5 杨冬梅;;上好计算机实践课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6 魏爽;齐梅;;论教育机会均等视野下的课堂交往[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李怀庆;;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5期

8 程乐乐;黄均凤;;论课堂语境对课堂交际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年03期

9 林红霞;;和谐关系“言”为桥——巧用语言改善师生关系[J];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21期

10 卢珊;;静默——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3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建风;小学师生日常交往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华斌;师生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文霞;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升月;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本科课堂师生精神互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旭磊;当前我国农村高中师生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双喜训;互动教学的现实意义[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昕;新课标背景下黑龙江省高中生物教学学生主体性调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琳琳;大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谭晓琴;试析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适应状况[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茆怡娟;初中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71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771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