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522.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长青;王宪青;;食品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6期
2 胡玲凤;;基于国际合作教育的海外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常先厚;;社会体育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析——基于重复博弈视角[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4 孙冬梅;;浅谈合作教育的力量[J];学周刊;2011年12期
5 郝志强;;美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探析[J];职教通讯;2011年15期
6 刘相龙;王锦;;项目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职业;2011年23期
7 高玉诺;;“一线四点”礼仪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德育;2011年02期
8 ;动态与信息[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2期
9 鲍宗豪;科学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4期
10 邢清华;;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定位与角色的国际比较[J];职教通讯;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棋;陆宏瑶;俞乐;;《听能形成》在中国的实践[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教育教学特征[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3 左铁镛;;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中国大陆的开展与实践[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许成祥;杜国锋;;实施全过程工学交替 培养高素质土木人才[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成松;刘昌明;许成祥;;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谈21世纪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古蓉芬;;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新型农民培养的要求[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7 曾勇;隋旺华;刘坚;;工科地质类“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机制研究[A];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曾勇;隋旺华;董守华;;工科地质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改革开放与地质教育的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组;刘春惠;;理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扬明;;论广义按劳分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广义阐释[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勇;合作教育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带来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温源;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成功模式[N];光明日报;2002年
3 绍海;二板市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下)[N];证券日报;2003年
4 绍海;二板市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上)[N];证券日报;2003年
5 梁能;总裁的“生命周期”[N];中国财经报;2000年
6 华凌;先试深浅后跳水[N];科技日报;2008年
7 赵青邋杨士龙;加拿大:“合作教育”打造大学生就业“直通车”[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8 赵青邋杨士龙;加拿大合作教育打造就业“直通车”[N];经济参考报;2007年
9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隆栋 通讯员 罗益群 黎江东;专家提醒:认清利弊量力而行[N];湖北日报;2008年
1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汪泓;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司徒大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杨旭东;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与外部控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叶向阳;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余秀琴;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丽萍;加拿大高校合作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婧;战后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3 程可胜;反垄断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天津财经学院;2002年
4 谢穑;语文教育中的合作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木;美国高校合作教育支持系统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越;垂直专业化分工:分工基础、分工利益与中国的实践[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7 付静;河南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方丛蕙;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徐浩斌;构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静;激励机制的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89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78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