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基于学生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写作任务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形式和意义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28 19:02

  本文关键词:基于学生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写作任务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形式和意义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学生需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 写作任务 形式与意义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于学生的写作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在写作中对英语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注意。因此,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并且忽略了学生对写作的投入,从而导致学生在写作中表现不佳并且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语言形式和意义的不符。近年来,随着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一项针对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该理论能够为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语言形式与意义失衡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办法。与此同时,CALL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给这类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本论文通过对太原理工大学2013级生物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提供一次计算机辅助写作项目,研究在写作中学生写作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抑制因素。 本论文采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与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的所有数据和材料来源于学生背景调查,需求分析,书面采访,学生作品,研究者的观察笔记以及课程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演绎型的任务似乎强化了学生对写作语言形式的注意,归纳型的任务似乎加强了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对意义的注意;而真实生活的任务(沟通交流,互换观点)则促进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写作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双重注意。 2、经过10周的写作训练,从学生的表现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其中包括语言,意义以及语言和意义的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平衡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然而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有限以及母语的影响,写作任务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形式和意义的不平衡性还有待加强。 3、计算机辅助写作任务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学生对其产生非常强烈的兴趣,在写作过程中,不同的心态早就了学生不同的写作表现。 4、在写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因素也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学生自我认可程度,兴趣和动机的保持度,老师和同伴的态度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发展。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说明,为了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好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设计和运用不同的任务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并提高写作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意识,进而达到两者的平衡。
【关键词】:学生需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 写作任务 形式与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9.3;G434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7
  • CONTENTS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0-11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
  • 1.4 Research Questions11-12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2-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7
  • 2.1 Main Terms in Research13-22
  • 2.1.1 Needs13-14
  • 2.1.2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14-17
  • 2.1.3 Tasks17-21
  • 2.1.4 EFL Writing21-22
  • 2.2 Theor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22-25
  • 2.2.1 Learning Theorie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22-23
  • 2.2.2 Form Instruction Theory23-24
  • 2.2.3 Brown's Linguistic Principle24-25
  • 2.3 Studies of Needs-based Task Design Abroad and in China25-27
  • 2.3.1 Studies of Needs-based Task Design Abroad25
  • 2.3.2 Studies of Needs-based Task Design in China25-27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27-37
  • 3.1 Research Circumstance27-31
  • 3.1.1 The Setting27-29
  • 3.1.2 Participants29-31
  • 3.2 Research Methods31-37
  • 3.2.1 Qualitative Analysis31-32
  • 3.2.2 Data Collection32-34
  • 3.2.3 Data Analysis34-37
  • Chapter Four Findings and Discussion37-63
  • 4.1 Effects of Participants' Needs37-38
  • 4.2 Effects of Tasks Bridging the Gap38-41
  • 4.2.1 Pedagogical Tasks39-40
  • 4.2.2 Real-world Tasks40-41
  • 4.3 Effects of Participants' Form-meaning Awareness41-45
  • 4.3.1 Cognitive Changes42-43
  • 4.3.2 Experience Reports43-44
  • 4.3.3 Peer Editing44-45
  • 4.4 Effects of Participants' Written Products on Form-meaning Balance45-54
  • 4.4.1 Form Changes45-47
  • 4.4.2 Meaning Changes47-50
  • 4.4.3 Form-meaning Balance Changes50-54
  • 4.5 Effects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Changes on Participants' Writing Engagement54-61
  • 4.5.1 Attitude Changes55-58
  • 4.5.2 Motivation Changes58-61
  • 4.6 Other Factors61-63
  • 4.6.1 Facilitating Factors61-62
  • 4.6.2 Impeding factors62-6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3-65
  • BIBLIOGRAPHY65-69
  • APPENDIX69-83
  • ACKNOWLEDGEMENTS83-85
  • PUBLISHED PAPERS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s,

本文编号:585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85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f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