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环境、父母监控和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邻里环境、父母监控和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出处:《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邻里犯罪 邻里凝聚与混乱 父母监控 不良同伴交往 问题行为
【摘要】:父母监控和不良同伴交往是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影响又离不开其所处邻里环境的共同作用。本研究通过对2个区县7所学校47个班2188名初一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邻里环境指标、父母监控和不良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路径。结果发现:(1)邻里犯罪能够直接预测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同时,邻里犯罪、邻里凝聚与混乱还能够通过父母监控和不良同伴交往为中介,进而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2)在纳入邻里环境影响条件下,父母监控与不良同伴交往对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随着父母监控的提高,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减小;(3)对于男孩而言,邻里犯罪对问题行为、父母监控对问题行为、不良同伴交往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大于女孩。
[Abstract]:Parental monitoring and bad peer interaction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At the same time, this influenc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mmon effect of its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218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47 classes in 7 schools in 2 districts and coun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neighborhood crime can directly predict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teenagers; At the same time, neighborhood crime, neighborhood agglomeration and chaos can also be mediated by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bad peer interaction, and then affect the behavior of youth problems; 2)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bad peer interaction o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is significan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arental monitoring, the influence of bad peer interaction o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decreased; (3) for boys, neighborhood crime has more predictive effect on problem behavior, parental monitoring on problem behavior, and bad peer contact on problem behavior than on girl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15YJC190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4YJC190026)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相对于儿童期,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外化问题行为(如吸烟、喝酒、参与违法活动、逃学等等)明显增加(Connell,Gilreath,Hansen,2009;Huang,Lanza,Murphy,Hser,2012)。这与青少年期早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变化有关,同时又受到青少年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家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素华;李新影;陈杰;;父母监管和温暖与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对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2 孙瑜康;袁媛;;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背景下青少年成长的邻里影响——以广州市鹭江村与逸景翠园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3 宋静静;李董平;谷传华;赵力燕;鲍振宙;王艳辉;;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3期
4 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5 屈智勇;邹泓;;家庭环境、父母监控、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6 崔丽霞,郑日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5期
7 方晓义,张锦涛,徐洁,杨阿丽;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8 林丹华,方晓义;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谈爱志;;关于创新与作教学模式的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年12期
2 张国华;;拓展学生自由写作空间刍议[J];文教资料;2016年1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林园;方晓义;伍明明;张锦涛;刘勤学;;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3期
2 王素华;陈杰;李新影;;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2期
3 李丹黎;张卫;王艳辉;李董平;;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4 房超;方晓义;申子姣;;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12期
5 申子姣;房超;张锦涛;方晓义;;父母行为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5期
6 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王艳辉;;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2期
7 王莉;邹泓;么娆;;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监控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5期
8 任春荣;;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测量技术[J];教育学报;2010年05期
9 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10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中杰;;论青少年的成长认同[J];教育评论;1996年04期
2 晓华!大连,秀文!大连;现代日本社会面面观“いじめ”现象与日本青少年问题[J];日语知识;1997年11期
3 王学风,林伟健;澳门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布仁门德;青少年明知故犯行为的心理规律探析[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03期
5 洪波;青少年道德教育向何处去——中日青少年问题专题讨论会侧记[J];道德与文明;2000年02期
6 张珊明;;国外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许颖;苏少冰;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4期
8 阿浓;可怕的“潜移默化”(外一篇)[J];华文文学;1986年03期
9 ;青少年逆反与大脑皮层有关[J];心理与健康;2005年10期
10 左惠文;;关于俄罗斯青少年问题的研究[J];神州;2011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菊;宋蓓;;重音乐偏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希斌;董奇;张红川;王昌海;王成全;;学校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方晓义;万晶晶;邓林园;李一飞;;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方金友;;社会化视角下的闲散青少年问题——基于安徽的调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6 陈涛;;发展与完善我国青少年政策的几点建议[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7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简介[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8 尹一桥;;青少年问题的生理因素[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韩衔;;闭幕谢辞[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喜喜;青少年参与青少年问题立法[N];人民代表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傅立新;防止网络伤害青少年[N];市场报;2008年
3 记者 王婷婷;12355:为青少年解忧的服务台[N];阿勒泰日报;2009年
4 徐晓兵;向“闲散青少年”伸出关爱之手[N];兰州日报;2012年
5 木风;儿童青少年问题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王洋 本报记者 郭铭华 韩雪;“自杀”: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N];黑龙江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李宇;“12355”关注青少年问题[N];秦皇岛日报;2006年
8 马玉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N];宁夏日报;2007年
9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赵荣;综合管理青少年网络环境[N];江苏法制报;2008年
10 记者 邰澜澜邋实习生 马誉函;团省委招募“联络员”[N];营口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孟成;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与潜结构[D];中南大学;2013年
2 李静;癫痫青少年共病焦虑、抑郁相关因素研究及系统式家庭治疗[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波;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玛特;浅谈少年儿童网络游戏成瘾问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崔昱X;《青少年帮派应对项目及策略》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大学;2015年
4 严涛;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杨海霞;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鲁汉杰;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施玉婷;小组工作介入单亲家庭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孟凡娜;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干预初探[D];山东大学;2016年
9 蒋立晓;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原因探析[D];山东大学;2016年
10 闫晓;信息化背景下青少年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05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0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