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00:30

  本文选题:教育公平 切入点:社会流动 出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主要手段。分析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的内涵,认为教育公平中的各维度与社会流动中的各维度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指出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在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还与外部环境中的社会公平、经济增长等因素产生互动作用,提出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的互动模型,并从社会生产力、社会公平体系、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个人建设的角度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良性互动的建议。
[Abstract]:Education equity is the first condition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nd the main mean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social mobility are obvious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points out that educational equity and social mobility are also related to social equity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eractive model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interactive model of social productivity, social equity system,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education equity and social mobility.
【作者单位】: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FJ2016A015)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1511307024)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分类号】:G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维斌;社会流动:理想类型与国际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5期

2 龚维斌;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变迁与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褚福军;当代社会条件下的社会流动[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G·C·劳里;T·莫多德;S·M·特莱斯;易林;;族群、社会流动与公共政策:美英比较[J];世界民族;2007年02期

5 高蔺莎;;论教育对个体向上社会流动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6 焦成芳;纪乃旺;;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社会流动的演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11期

7 张启新;;社会流动[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3期

8 孙自俊;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J];社会学研究;1987年02期

9 潘一;;青年的社会流动及其预测[J];当代青年研究;1987年02期

10 李汉林;方明;王颖;王琦;孙炳耀;;社会流动——当代青年的选择与困扰[J];青年研究;198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邓志强;;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7 崔凤;刘洁;;流入与流出:海岛渔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一个研究框架[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蒋星梅;;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青年的社会流动——以滇南L林业局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建民;万仁孝;;社会流动:新上海人中的两性差异与群体分化[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10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维斌;怎样拓宽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N];北京日报;2010年

2 山东德州职员 石敬涛;“拼爹”游戏引发社会流动板结[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张燕;“拼爹”争议源于社会流动焦虑[N];长春日报;2013年

4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N];江西日报;2004年

5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康继祥 李素新;农民社会流动的政策支持[N];农民日报;2006年

7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8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代际社会流动,,仅仅是家庭的事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孟颖颖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如何扫清社会流动障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舒绍福;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N];学习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振坤;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路径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付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孔思亮;农民工的自雇创业与社会流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周凌穹;社会流动理论视域下CBA球员转会状况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

5 周倩;当代中国自我判断社会流动影响因素探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李亚玲;社会流动中美国梦的幻灭[D];湘潭大学;2016年

7 陈雪婧;21世纪英国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流动的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8 卢同庆;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星宇;社会资本对“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3年

10 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60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660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