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或德行能否由内而外生成——对于“新性善论”的涂尔干式回应
本文选题:新性善论 + 道德教育 ; 参考:《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08期
【摘要】:人性论问题作为道德教育领域的一个前提问题长久以来被各界讨论,自檀传宝教授提出"新性善论"以来,学术界争论不断,本文认为,各学者争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德性或德行是否能由内而外的生成"。本文结合涂尔干《道德教育》,就此问题对涂尔干的人性观进行解读,认为涂尔干强调的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利他主义因素与檀传宝教授的"新性善论"不谋而合,由此重新审视檀传宝教授的"新性善论",并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Abstract]:As a prerequisit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as been discussed by all circles for a long time. Since Professor Honolulu put forward the "new theory of goodness of nature",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arguing continuously. The main question debated by scholars is whether virtue or virtue can be generated from inside to outside. Based on Durkheim's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Durkheim's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thinks that the altruistic factors emphasized by Durkheim coincide with Professor Honolechuan's "new theory of goodness of sex". This reexamines Professor Honolulu's Theory of New goodness and discusses this issu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
【分类号】:G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林平;;涂尔干实证思想的内涵[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2 刘德林;;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及其现实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颀;;走向“集体欢腾”: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危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于晓明;;论涂尔干《道德教育》之纪律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吕付华;;失范与秩序:重思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邓才彪;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02期
7 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8 王晋;昌艳飞;;寻觅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碎片——《道德教育》相关观点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新教育;2011年10期
9 张海洋;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J];社会学研究;2000年05期
10 王宗昱;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J];求是学刊;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李英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把科学理性主义拓展到人们的行为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炼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重访涂尔干的社会学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友善互动的环境,是良药[N];解放日报;2014年
5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董凯;《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方旭东;双重荒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渠敬东;如何阅读杜尔干[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邓晓芒;涂尔干宗教学方法论的误区[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秦晖;价值关怀与实证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君;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迅;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文化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于鹏;涂尔干的社会观与现代个体的林中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4 田峗;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的核心特质与借鉴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5 贺淑娜;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中的法律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6 王涣婷;社会转型视域下现代性道德的重构[D];复旦大学;2014年
7 蔡振东;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8 张贯磊;作为道德共同体的理想社会[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周莹;涂尔干宗教功能主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10 柴洪源;涂尔干灵魂观中的个体及社会关系[D];深圳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19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81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