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知识类型与教育形态:“大道之知”的古典教育及其精神遗产

发布时间:2018-05-02 08:34

  本文选题:知识类型 + 教育形态 ; 参考:《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大道之知的信仰,表达了古典教育叩问天命、追求卓越、通达世道人文的大道精神。古典教育为教育确立了高贵的性格,追求不带私人目的的公共精神。近代以后,知识转型演绎了"大道知识"的退场,将知识局限于科学和专业的范畴,人类的广博眼界被有限的技术世界所支配和主导。在失去大道知识的信仰之后,教育开始向"识记之学"退化,最终导致现代教育的价值变迁。古典教育的启示不在于是科学知识重要还是人文知识重要,而在于大道之知的教育信仰。处于知识社会中的教育,必须重新定义知识的性质和意义。面对知识社会的知识爆炸,教育需要的不是愈加强大的接受能力,而是学会在洞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社会功能和精神意义。
[Abstract]:The belief of knowledge expresses the spirit of classical education, seeking excellence and understanding the world's humanities. Classical education establishes noble character for education and pursues public spirit without private purpose. After modern times, 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deduces the exit of "main road knowledge", limits the knowledge to the science and the specialized category, the mankind's broad field of view is dominated and dominates by the limited technology world. After losing the belief of road knowledge, education began to degenerate into the learning of memorization,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value change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enlightenment of classical education lies not in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r humanistic knowledge, but in its educational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must redefine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knowledge. Facing the knowledge explosion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what education needs is not more powerful acceptance ability, but learning to experience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insight knowledg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880012)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心(苏政办发[2013]56号)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素梅;;“知识就是力量”的跨学科反思——现代知识观的困境及其趋向[J];探索与争鸣;2014年11期

2 赵月刚;;赖欣巴哈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08期

3 谢广山;;中国古代知识形态及其近代转型[J];前沿;2011年18期

4 胡春光;胡丽萍;黄文彬;;大学学科知识的演变:知识转型的历史社会学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5 何菊玲;;知识观:教师教育范式转变的决定因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钱厚诚;;哈贝马斯的知识类型观[J];兰州学刊;2006年09期

7 安迪·哈格里夫斯;熊建辉;;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与不安定时代的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6期

8 薛晓阳;学校德育:道德境界的构成与问题[J];教育学报;2005年05期

9 燕良轼;传统知识观解构与生命知识观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10 李润洲;;知识与教育——兼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引发的论争[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晓阳;;知识类型与教育形态:“大道之知”的古典教育及其精神遗产[J];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2 莫丽娟;;“堕落”与“逃离”:应试压力下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顺从与反抗[J];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01期

3 刘志国;毛桂香;张辉程;;论图书馆知识服务与空间建设——基于知识建构的理论框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年01期

4 李润洲;;知识三重观视域的核心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24期

5 胡孟慧;俞如旺;林颖韬;;例谈如何在生物学命题中渗透生命知识观[J];中学生物学;2016年09期

6 梁艳茹;;论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对学校教育的指导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7 李强;;“知识”是怎样“无力”的——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农村“知识”问题的考察[J];天府新论;2015年06期

8 黄献宁;;从美国影片《死亡诗社》谈生命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5年50期

9 李润洲;;研究生知识创新的“自我突围”——一种教育学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年04期

10 罗祖兵;秦利娟;张超;;将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的困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彬;胡春光;;试论大学学科边界的形成与分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7期

2 张澍军,郭凤志;论人学视域的德育目的[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5期

3 赵长林;知识论发展与课程知识观的嬗变[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胡晴舫;我们这一代人[J];读书;2004年07期

5 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4期

6 汪霞;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3期

7 朱小蔓,笪佐领;走综合发展之路 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1期

8 薛晓阳;知识社会的知识观——关于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的讨论[J];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9 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10 赵汀阳;知识论之后[J];读书;1999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春;;教师专业化下数学教育形态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5期

2 陆新丰;;数学教育形态优化的几个做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7期

3 贾秀玲;王继禹;;对数学的教育形态的理解和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张奠宙;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5 夏玉钦;;基于教育形态三个基本点的探视[J];中国教师;2009年18期

6 蒙春;;从知识的结构化看教育形态数学[J];大家;2012年08期

7 张奠宙;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J];数学通报;2001年04期

8 高荣国;网络教育形态的本质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9 高荣国;网络教育形态的本质特征[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8期

10 苏明强;数学的文化品位和教育形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均斌;;教育形态下数学信息传递特征探析[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立军;;浅谈对“三结合”教育的认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殷雪萍;;不同文化背景烘焙下的教育形态[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俊波;;从一个“网虫”的转变看“三结合”创新教育的实效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俊;应试教育该休矣[N];云南日报;2011年

2 李炳亭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助理、编辑部主任;还有什么能超越“道德”[N];中国教师报;2012年

3 胡乐乐;“在家教育”不合法、不可取[N];光明日报;2012年

4 西江日报评论员 叶树浓;给学生减负,,家长会响应吗?[N];西江日报;2012年

5 张建峰 徐珂;农村美术教育任重道远[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胥茜;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沈兰;新媒体改变教育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记者 代建新 通讯员 高景辉;科学发展的壮丽乐章[N];驻马店日报;2010年

9 单士兵;科技创新的“酵母”是什么[N];成都日报;2006年

10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周稽裘;努力实现职成教事业可持续发展[N];江苏经济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星星;当代教育的三种形态及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余显义;网络环境下非线性主干数学单元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3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833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d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