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爱模式及其讨论

发布时间:2018-05-19 14:29

  本文选题:农村留守儿童 + 家校合作 ; 参考:《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02期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系社会热点。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主阵地的学校关爱工作纷纷开展,然而却受到关注较少,更缺少理论提炼。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学校主动探索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概括为家校合作模式、校中建家模式、重点关注模式三种。家校合作模式把家校合作机制纳入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强调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成长的责任,其举措有恢复家访制度、创新家长会形式、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异地成员搭建平台以营造"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等。与家校合作模式所持的理念不同,主要在寄宿制学校实施的"校中建校"模式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动"揽"到学校来,在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职责之外,增加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机制。更多的学校采用"重点关注"模式,即在关心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的需求进行重点关注并完善工作机制。然而,各种模式的运行中也存在运行维系、质量提升乃至家国关系的处理等诸多困难。
[Abstract]:The care and protec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is a social hot spot.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care, school care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but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more lack of theoretical refining.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caring mod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ctively explored by school into three modes: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school-building model, and focusing on the model.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integrates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to the framework of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emphasizing that schools and families (communities)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its measures include restoring the system of home visits and innovating the form of parent-teacher meeting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members in different places to build a "together life together" and so on. Different from the idea held by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the "school in school" model, which is mainly implemented in boarding schools, takes the initiative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o the school and, in addition to assuming normal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ponsibilities, To increas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echanism of family education. More schools adopt the model of "focus on attention", that is, on the basis of caring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all students, they focus on the need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mechanism.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operation of various modes, such as maintenance of oper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handling of family-state relations.
【作者单位】: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教育调查中心;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晓新;张秀兰;;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2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3 郭文良;;“标签”观照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24期

4 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6期

5 卜卫;;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6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7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庞文;关爱农村“留守孩”[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10期

9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华蓉;康丽;吴绍芬;周书贤;;家访,访出教育的力量[N];中国教师报;2016年

2 董世华;;寄宿制学校已成农村学校主体[N];中国教育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亮;;留守经历与农村儿童学业终止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分析[J];青年探索;2017年04期

2 闫伯汉;;乡城流动与儿童认知发展 基于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的分析[J];社会;2017年04期

3 聂飞;;农村留守家庭研究综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4 李艳红;;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年06期

5 宋乾军;;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J];学周刊;2017年17期

6 景燕伟;李仲前;;倾注真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J];中华少年;2017年16期

7 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05期

8 金小红;徐晓华;太小杰;;乡村结构变迁背景下农村儿童的生存现状:一项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02期

9 张宗超;崔振海;;“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查及防范策略[J];平安校园;2017年04期

10 刘红艳;常芳;岳爱;王欢;;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35期

2 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12期

3 段成荣;;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03期

5 刘俊贵;王鑫鑫;;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6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2期

7 何欢;;美国家庭政策的经验和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吴小英;;公共政策中的家庭定位[J];学术研究;2012年09期

9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26期

10 胡湛;彭希哲;;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J];人口研究;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霓;;关注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2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年06期

3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年04期

4 傅廷康;;谁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乡镇论坛;2006年15期

5 邹丽丽;李静;郁大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12期

6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Z2期

7 ;关于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与建议[J];世纪行;2007年02期

8 王生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培养与教育问题探析[J];理论建设;2007年01期

9 武慧娟;;当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10 丁琳;;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旭;;浅谈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A];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晓亮;潘昌荣;;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3 胡振民;;关注我区农村留守儿童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加强党的执政与改善民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洪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广西自治区龙州县调研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5 寇冬泉;谭菊放;;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书越;;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质调查研究[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7 刘玉连;;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形态与发展困境[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廖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生活形态调查及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王双桂;;让留守的天空不再孤独——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活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戴娟;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实际问题[N];重庆日报;2007年

2 关威 王贵江 记者 秀霞;团省委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3 吴晶晶;我国将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今日信息报;2006年

4 何聪 盛若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N];人民日报;2007年

5 杨文;我省部署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N];山西日报;2007年

6 曾曦;江西出现农村留守儿童进城潮[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本报记者 宋智慧;联合“会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湘潭日报;2007年

8 王高峰;市妇联发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倡议[N];新乡日报;2007年

9 记者 廖焕兵 通讯员 郭剑峰;开展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活动[N];益阳日报;2007年

10 苏银海邋夏吉春;河南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N];人民公安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纪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3 杨文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亚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晓萍;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曼曼;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邵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思考[D];云南大学;2012年

8 王焕霞;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曾祥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李蔚波;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10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910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