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执行功能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心理理论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7-08 13:09

  本文选题:执行功能 + 同伴交往 ; 参考:《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同伴交往是指儿童和同龄人或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之间的交往,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或学校教学中,有的儿童在同伴中很受欢迎,而有的儿童因为不善于与同伴相处而无法融入集体甚至常常被大家所忽视。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会影响其同伴交往,儿童的执行功能也可能影响其同伴交往。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儿童问题行为展开的探讨或是关注有缺陷的个体,较少以健康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并且大部分研究没有直接探索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儿童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执行功能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理论在执行功能与同伴交往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了探讨执行功能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实验一选用了四个针对3-5岁儿童较为常用且发展敏感性良好的执行功能任务:狮子/老虎、绿草/白雪、堪萨斯学前儿童冲动反应任务和维度改变卡片分类任务,采用同伴积极提名和教师评定法测量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并选取林传鼎和张厚粲等修订的《学龄前儿童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词汇测验测量了儿童语言能力,探讨了控制语言能力的时候,执行功能是否对同伴交往有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经典心理理论研究范式——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任务(意外地点和意外内容)探讨心理理论在执行功能与同伴交往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同伴交往具有相关关系,并且执行功能能够预测儿童的同伴积极提名、社交主动性以及社交障碍;2、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在执行功能与同伴交往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心理理论部分中介了执行功能到同伴积极提名之间的影响,并完全中介了执行功能到社交主动性的影响。执行功能通过影响心理理论进而对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产生影响。3、学前儿童的执行功能对其社交障碍有单独的预测作用,心理理论对学前儿童的利他行为和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有单独的预测作用。
[Abstract]:Peer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eers or individuals with the same social cognitive ability.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children's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kindergarten or school teaching, some children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ir peers, while some children can not be integrated into the group because they are not good at getting along with their peers.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level will affect their peer interaction, and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children may also affect their peer interac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or focused on individuals with deficiencies, and less focused on healthy children. And most of the studies did not directly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 and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executive function on preschool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peer interaction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xecutive function on peer interac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four common and sensitive tasks for children aged 3-5 years were selected in experiment 1: lion / tiger, green grass / snow. Kansan preschool children's impulse response task and 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ing task were used to measure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by peer active nomination and teacher evaluation. The vocabulary test in Lin Chuanding and Zhang Hokun's revised Intelligence Test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as used to measure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y, 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xecutive function had an effect on peer communication when controlling language competence.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 one, the second experiment further uses the classical psycho-theoretical research paradigm-the first-order erroneous belief understanding task (accidental location and unexpected content) to explore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psycho-theory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peer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is correlated with peer interaction, and the executive function can predict the positive nomination of children's peer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reschool children plays a part of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peer interaction, which is shown by the influence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peer positive nomination. And completely mediates the effect of executive function to social initiative. Executive function has an effect on peer interac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by influencing the theory of psychology.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has a separat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ir social disorders. The theory of mind can predict the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芬,包雪华;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2期

2 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儿童早期“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3 熊哲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述评[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4 王桂琴,方格,毕鸿燕,杨小冬;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年02期

5 王益文,张文新;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6 吴红顺;心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郭力平,冯君萍;早期儿童的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8 丁芳,熊哲宏;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执行性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9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张晓龙,宋耀武;心理理论的概念、研究进展与展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婧;苏彦捷;;回忆过去和想象将来时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任太艳;宋正国;;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丽锦;董奇;;4—5岁儿童在4种经典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杰;赵俊峰;;聋儿心理理论的训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郭在祥;;聋儿心理理论发展对康复教师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强清;武建芬;王锴;;儿童幽默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丁芳;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苏彦捷;李红;张丽锦;;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晶;刘希平;;对手推理水平的转变对心理理论推理水平发展趋势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姚雨佳;马伟娜;;后天手语聋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及相关因素[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任建之(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教育体育委员会);启动“名师”工程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梁敏强;讨论:从何时开始[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雨晴;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理论推理:自动计算基础上的控制加工[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元;3-5岁儿童自我调节各成分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婷;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4 郑玉玮;人际互动中心理理论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倪伟;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丁芳;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白琼英;青少年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雯;大学生心理理论的特点及其与利他倾向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2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潘春妮;3到5岁儿童假设思维能力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训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明;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安静;“知识偏差”对心理理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09年

6 赵毅冉;移情和社会技能训练对儿童高级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李娜;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及其与抑制控制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丹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和决策能力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黄婧宜;黑暗三联征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理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姜双增;心理理论干预对儿童道德认知判断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07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107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