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互联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源,汪逸新;《摄影》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6期
2 陈庚;谈网络课程建设的进展和不足[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3 李红波,余欣欣,宋倩;《心理卫生》网络课程中的情感互动设计与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林蓉华,黄堂红,黄河明;基于Web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5 苏娜;张莉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职业;2009年09期
6 施明利;朱军;;网络学习资源设计探究[J];继续教育;2010年05期
7 张胤;基于Internet的课程抉择与实施模式之初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8 郭红,黄玉山,邓树勋,曾凡;运动人体科学网络课程的设计[J];体育科学;2001年02期
9 刘雷;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J];情报杂志;2002年07期
10 梁立凯,赵志强,佟强;模拟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导航与交互界面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文勇;;我区中学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探索[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珠;钱志刚;苏奕勇;;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奋进中的江阴市长泾中学[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3 赵丽红;;扬州市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以及对策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4 潘耀团;王伟英;;新课标下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室建设的探索[A];第七届全国微型实验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程振泰;;中学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6 王敏林;;记皖江联立中学[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奇;;浅谈中学化学作业的设计[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8 姚伟梅;;香港中学商业教育历史回顾及课程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9 谢克英;;中学期刊如何为素质教育服务[A];走向新世纪——福建省第四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于淼;;让师生谈心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爱民;南通中学做好德育文章[N];人民日报;2005年
2 边铁才;今年我市新增教育用地四万多平方米[N];沈阳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陈昌云邋高柱;心若在 梦就在[N];工人日报;2008年
4 黄成专;南安侨光中学以文育人[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汪晓华;上海市共康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N];西藏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吴雪娟;中考在即 志愿咋填[N];重庆商报;2001年
7 武文;太谷中学的普通老师们[N];山西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雨露中学走出农村教育新路子[N];楚雄日报(汉);2005年
9 钱文国;得胜中学加强教师继续教育[N];巴中日报;2005年
10 李丹;“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名卓;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朝军;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彭莹;基于知识体系的多媒体网络课程及工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家华;网络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席卫权;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易春秋;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江;中学互联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春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中“内容组织方式”部分的设计与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晓娇;《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中“应答的反馈”部分设计与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瑞霞;基于课型的网络课程结构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万鹏;《草地学》网络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瑞娥;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梁燕飞;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钦;基于混合学习的研究型网络课程实施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燕燕;基于Web的小学生创新思维课程开发与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2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77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