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22 09:10
【摘要】: 自从学校产生以来,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师生关系的论争产生了两大不同的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尽管这两派理论都提出了一些合理主张,但他们的理论观点具有明显的片面性,难以解决师生关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和失误。本文选择“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基于教育现实中民主式师生关系十分贫乏而专制式或放任式师生关系十分普遍以及学生个性发展被压抑或被扭曲这一客观现实。试图建构民主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二战后,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师生关系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给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机遇。 第一部分:本部分对师生关系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主张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而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是教师任意塑造的对象,其学说称为“教师中心说”。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反对教师中心、主张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其学说称为“儿童中心说”。由于教师中心说重视教师在传递知识、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合理的,但它片面夸大教师的权威作用。“儿童中心说”重视发展儿童的个性,但极端地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一切服从于儿童的兴趣。因而这两派理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师生关系问题。为了克服“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各自的片面性,存在主义教育流派、人本主义教育流派、合作教育学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各自作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师生关系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1978年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师生关系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是:①教师单主体论。②学生单主体论。③师生双主体论。④复合主体论。⑤ 主导主体说。尽管人们的观点并未达成一致,但这些理论都表现出对 传统师生关系理论的怀疑和挑战。纵观中外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研 究,尽管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①许多 理论研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②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没有很 好地落实到学生个性发展上来.③师生关系理论与民主理论相结合的 研究还十分贫乏。结果造成师生关系的实践频频出现各种偏差和失 误。主要表现是:①师生关系不民主,师生人格不平等。②在师生交 往中,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③学校教育中,用知识扼杀学生的个 性。正由于师生关系理论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致使民主式师生 关系难于建构,学生个性的发展被压抑或被扭曲。 第二部分:本部分主要介绍建构民主式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它 们包括:民主式师生关系的涵义,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以人际 交往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发展,终身发展为目的而建立起的以民主、 平等、对话与合作为特征的师生共同完善其人格的和谐关系。民主式 师生关系的特点是自主性、合谐性、自由性和平等性。民主式师生的 性质可划分为积极与消极两大类。民主式师生关系按群体的类型、交 往程度、交往方式、交往的性质可划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即若按群体 的类型来划分,则有正式群体型民主式师生关系、非正式群体型民主 式师生关系。若按师生交往的程度来划分,则有良好型民主式师生关 系、正常型民主式师生关系、障碍型民主式师生关系。若按师生交往 的方式来划分则有直接交往型民主式师生关系、间接交往型民主式师 生关系。若按师生交往的性质来划分则有积极型民主式师生关系、消 极型民主式师生关系。民主式师生关系意义和作用表现在它能促进社 会民主化的进程,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 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民主式师生关系 的原则指:“不平等”原则,对话原则,宽容原则和自由原则。这些 理论研究为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和学生良 好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本部分对个性的基本涵义,个性的基本特征和个性品 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个性是生而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 心理、社会的稳定特点的综合。个性的基本特征包括:个性的稳定性 和可塑性,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个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个性品 质是概括化了的个性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个性心 理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心理成份的综合表现,是个性心理的高度整合 的结晶。在此基础上,本部分系统研究了“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 性发展”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民主式师生关系是促 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学生个性发展是建构民主式师生关系的依 据。同时,本部分着重阐述了民主式师生关系对当前学生最缺失的几 种个性品质的重要影响,即民主式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拓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 生的交往,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等等。 第四部分:本部分主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456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娇;论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迷思与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旭磊;当前我国农村高中师生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影;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构建[D];燕山大学;2010年

4 张会娟;主体间性视阈中网络德育主体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0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00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