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2:20
【摘要】: 欺负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 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相对弱小的另一方所进行的攻击。欺 负现象的相对稳定性表明,欺负可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格倾向相应。 国外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欺 负/受欺负者)分别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在本研究中,运用嵌入 式的匿名问卷法对中国小学生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未卷入儿童 的人格倾向的差异进行考察,并探查欺负、受欺负的频率或可能 性与各种人格倾向的关系,以期为跨文化研究和欺负干预工作作 出贡献。 以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育新小学3、4、5、6年级抽取872 名受测者。其中男童与女童基本相等,儿童年龄主要在7——11 岁之间。以嵌入欺负、受欺负两个题目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 版)和自尊问卷进行施测,结果表明: 1 小学男女生中,欺负者和受欺负者情绪稳定性得分、男生中的 欺负者精神质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受欺负者的精神质显著低于 常模。 2.多元方差分析表明,在艾森克个性问卷各维度的总体变异及精 神质、情绪稳定性、掩饰性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类型主效应, 而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欺负者的精神质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 受欺负者、未卷入儿童,而受欺负者的精神质得分也显著高于未 卷入儿童。卷入欺负者的情绪稳定性得分显著高于未卷入的一般 儿童,其情绪更不稳定,而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并未发现显著 差异。同时,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掩饰性得分均显著低于未卷入 儿童。另一方面,在内外向维度上,各类儿章之间未发现显著的 差异。 3.小学生的自尊得分具有极其显著的类型主效应,未卷入儿童的 自尊极其显著地高于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但并未发现类型与年龄。 性别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斗.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发生频率与精神质、情绪稳定性之问均 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自尊、掩饰性均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 的负相关,而与内外向得分之间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精神质、掩饰性/性别变量对预测 欺负发生的概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精神质水平越高,掩饰 性越小,欺负他人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男童欺负他人的概率显 著高于女童。自尊、情绪稳定性和年龄对预测受欺负发生的概率 作用极为显著,几童的自尊越低,情绪越不稳定,受欺负的可能 性越大;同时,与门岁儿童相比,9岁几童更可能受欺负。 最后,本文对本研究的方法、结果及未来研究的取向进行了 讨论,并对小学生的欺负干预问题提出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44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丽萍;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郑信军;处境不利学生的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预测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邬洁妮;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萍;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0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00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