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匹配问题研究新进展
本文关键词:教育匹配问题研究新进展
【摘要】:教育匹配指在职者的教育水平是否与职位的要求相符,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并受到劳动经济学、社会学等的关注。本文基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相应概念、测量方法进行了辨析,并总结了世界各国教育匹配的现实状况。然后,针对影响教育匹配的因素,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教育匹配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匹配 教育经济学 社会网络 经济社会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理解的社会网络分析模型研究”(13&ZD1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5
【正文快照】: 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均衡的求职结果是人职匹配,即每位求职者都获得与自己资质相符的职位,从而使人力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用(Free-man,1976)。但是,现实情况是人职常出现不匹配,比如,针对美国的研究发现,教育不匹配的比例在45%左右(DuncanHoffman,1981;SichermanNachum 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孚;市场经济呼唤教育经济学[J];中等医学教育;2001年02期
2 蔡增正;英语国家教育经济学的历史沿革[J];教育与经济;2001年02期
3 王慧;试析我国教育经济学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兼评析《教育与经济》学术杂志[J];教育与经济;2001年03期
4 刘明鞠;中外教育经济学主要理论观点辨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黄文彬 ,黄知荣 ,黄启兵;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召开2001年年会[J];理论月刊;2001年12期
6 王善迈;教育与经济的交叉 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国内领先的北师大教育经济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徐海熙;教育经济学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2期
8 许桂清,许桂珍;中法教育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桂荣;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演进二十年[J];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10 胡弼成;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J];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桂荣;;中国教育经济学改革开放30年之回顾与展望[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育云;熊高仲;;应加强教育经济学的元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马佳宏;王琴;尹春杰;;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基于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的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玲;;教育经济学中案例教学问题试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桂荣;;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发展二十年回顾[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7 谢家训;;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兼谈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内在矛盾性[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刘惠林;;黑龙江省教育经济学发展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田汉族;;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思考[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及其拓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教育经济学研究跳出常规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武洁;“做错题罚款”是怎样的“教育经济学”[N];青岛日报;2012年
4 范先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要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交叉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吴运亮;教育经济学: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一个教育书记的“教育经济学”账单[N];重庆日报;2009年
7 梁怡;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世界的变迁[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吕虹 编译;德里克·汤普森:多学数学有助于增加收入吗[N];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钱智勇;对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莉;中外教育经济学知识图谱比较研究:1981-2011[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2 刘俊艳;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经济学教材核心概念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雪峰;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及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潘峰;学校委托——代理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仁龙;泛析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吉林大学;2010年
6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璐璐;我国教育投资的经济学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8 叶忠;试论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76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67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