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分析与建模

发布时间:2017-09-18 11: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分析与建模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学习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学习建模 探索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和无线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本文以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用户的学习状况和态度进行调查和分析,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接受度模型。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包括第一阶段的开放式网络问卷、第二阶段的现场问卷和第三阶段的电子问卷。数据分析部分主要使用SPSS19.0和AMOS17.0两个软件,分别用来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第一阶段的预调查目的在于收集影响因素,编制量表。第二阶段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形成技术促使性、体验导向性、资源实用性、态度导向性、平台易用性和内在驱动性等6个维度,并构建初始模型。第三阶段是对初始模型进行验证,最终提出一个包含4个维度(资源实用性、内在驱动性、体验导向性和态度导向性)的三阶模型。其中,资源实用性和内在驱动性作为原因变量,通过体验导向性这一中介变量对态度导向性这一结果变量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成熟模型出发却不囿于现有框架,立足于新型技术平台,建立了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接受度模型。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移动学习的考量因素,也对教育类微信公众号的有效运营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移动学习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学习建模 探索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
  • 1.1.1 物理载体层面的支持10
  • 1.1.2 通讯技术层面的支持10
  • 1.1.3 新型学习平台的支持10
  • 1.2 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14
  • 1.3.1 研究目标14
  • 1.3.2 研究意义14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14-17
  • 1.4.1 研究方法15
  • 1.4.2 研究思路15-17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17-24
  • 2.1 移动学习17-18
  • 2.1.1 移动学习的定义17-18
  • 2.1.2 移动学习的特性18
  • 2.2 微信公众平台18-19
  • 2.2.1 微信公众平台的源起和发展18-19
  • 2.2.2 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19
  • 2.3 理论基础19-21
  • 2.3.1 非正式学习理论19
  • 2.3.2 碎片化学习理论19-20
  • 2.3.3 理性行为理论20
  • 2.3.4 计划行为理论20-21
  • 2.4 既有模型解读21-24
  • 2.4.1 技术接受模型21
  • 2.4.2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21-22
  • 2.4.3 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模型22
  • 2.4.4 模型对比和局限性22-24
  • 3 问卷设计和探索性研究24-39
  • 3.1 预调查与量表编制24-26
  • 3.1.1 预调查24-26
  • 3.1.2 设计问卷26
  • 3.2 试测与项目分析26-28
  • 3.3 探索性数据的收集28-31
  • 3.3.1 基本信息统计29
  • 3.3.2 微信使用情况统计29-31
  • 3.4 构建初始模型与维度分析31-39
  • 3.4.1 因子分析31-35
  • 3.4.2 维度形成35-36
  • 3.4.3 维度分析36-37
  • 3.4.4 模型假设37-39
  • 4 验证性研究和模型分析39-62
  • 4.1 验证性数据的收集39-42
  • 4.1.1 基本信息统计39-40
  • 4.1.2 微信在线时间40-41
  • 4.1.3 获取微信公众号的途径41
  • 4.1.4 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用途41-42
  • 4.2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42-43
  • 4.2.1 数据的信度检验42-43
  • 4.2.2 数据的效度检验43
  • 4.3 验证及修正模型43-59
  • 4.3.1 模型构建44
  • 4.3.2 模型运算及评价44-47
  • 4.3.3 模型修正47-57
  • 4.3.4 模型解释57-59
  • 4.4 模型的路径分析59-62
  • 4.4.1 资源实用性对体验导向性的直接影响60
  • 4.4.2 内在驱动性对体验导向性的直接影响60-61
  • 4.4.3 体验导向性对态度导向性的直接影响61
  • 4.4.4 资源实用性和内在驱动性对态度导向性的间接影响61-62
  • 5 总结与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75
  • 附录1:问卷项目第一版67-68
  • 附录2:问卷项目第二版68-69
  • 附录3:正式问卷第一版69-71
  • 附录4:正式问卷第二版71-73
  • 附录5:正式问卷第三版73-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75-76
  • 致谢76-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伟;唐烨伟;钟绍春;;移动学习系统理论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11期

2 杨承根;杨琴;;SPSS项目分析在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岑延远;;大学生竞争心理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心理研究;2009年01期

4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5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03期

6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875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875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