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人在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新环境的熟悉,以及了解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并主动调整身心状态以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看待和处理适应问题将影响到个人的自身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因而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 适应性表示个体与他所处环境有效、恰当地相互作用的程度。对于适应性的结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本研究从人-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有关理论研究和开放式调查的结果,得出大学生适应性的“七因素相关模型”,即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表现。 根据以上理论维度编制项目,经过项目评价和预试,最终形成正式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以本量表为主要调查工具,对8所高校的104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用来做研究是可靠、有效的。(2)人际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性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3)与其他因素相比,人际适应性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联系更加密切。(4)大四毕业生在各种适应性水平上表现最强,而大一新生并非在所有适应性方面都是最弱的,相反在某些方面(如环境认同)他们的适应能力甚至超过了高年级学生。(5)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环境认同方面适应性较差,而在生活自理方面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并不是最差的。(6)聚类分析发现,三类大学生在各分测验上呈现出低、中、高不同层次、方向一致的水平差异,,分别将其命名为:“强型”(适应性较强)、“中间型”(适应性一般)、“弱型”(适应性较差)。通过Fisher判别函数可以对被试直接进行鉴别分类。同时还发现,“环境总体认同”这一变量对于大学生的适应性类型鉴别力更强。
【关键词】:大学生 适应性 适应性结构 适应性量表 适应性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前言9-10
- 1 文献综述10-19
- 1.1 适应概念的历史沿革10-12
- 1.1.1 生物学概念11
- 1.1.2 心理学概念11-12
- 1.1.3 社会适应12
- 1.2 适应性的研究取向12-16
- 1.2.1 适应性与动物的行为特质13
- 1.2.2 适应性与人格13-14
- 1.2.3 适应性与社会能力14
- 1.2.4 适应性与心理健康14-16
- 1.3 适应性研究及其测评工具16-19
- 1.3.1 西方适应性研究16-17
- 1.3.2 国内适应性研究17-19
- 2 提出问题19-21
- 2.1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19-20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1
- 2.2.1 研究目的20
- 2.2.2 研究意义20-21
- 3 研究总体设计21-26
- 3.1 问卷结构设计21-25
- 3.1.1 问卷设计思想和编制原则21-22
- 3.1.2 测验维度的确定22-24
- 3.1.3 基本概念24-25
- 3.2 研究程序设计25-26
- 3.2.1 研究对象25
- 3.2.2 研究方法25-26
- 3.2.3 研究步骤26
- 4 前期准备:开放式调查结果与分析26-30
- 4.1 调查方法27-28
- 4.1.1 调查对象27
- 4.1.2 调查材料27
- 4.1.3 资料收集方法27-28
- 4.2 内容分析28-30
- 5 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30-52
- 5.1 项目设计和评估30-31
- 5.1.1 维度设计30
- 5.1.2 项目设计30
- 5.1.3 项目评价30-31
- 5.2 预测与选题31-37
- 5.2.1 项目分析32
- 5.2.2 因素分析32-37
- 5.3 量表的标准化37-52
- 5.3.1 样本的选取37-38
- 5.3.2 正式问卷的形式与内容38-39
- 5.3.3 施测的条件39-40
- 5.3.4 结果与分析40-48
- 5.3.5 常模的研究和建立48-52
- 6 测验应用:适应性类型52-60
- 6.1 聚类分析53-56
- 6.2 判别函数56-60
- 7 讨论60-65
- 7.1 关于量表的编制60-61
- 7.2 关于样本标准化61-62
- 7.3 关于量表的信、效度62-63
- 7.4 关于常模63-65
- 8 小结65-67
- 8.1 结论65-66
- 8.2 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66-67
- 主要参考文献67-72
- 附录1 开放式问卷72-73
- 附录2 项目评估问卷73-80
- 附录3 预测项目80-82
- 附录4 正式问卷82-88
- 后记8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竞艳;;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吕仙利;鲁宗成;;陕南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闫占闻;刘晓明;;黑龙江省大学生适应性现状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4 陈支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王蕾;张恒升;刘肖;;运用学长制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探索[J];大学(学术版);2011年07期
6 刘凌云;郭龙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范敏;;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8 赵婧婧;;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3期
9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会娟;;高职院校外省市学生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房超;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大学生的应对类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王俊红;张爱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归因特点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建榕;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探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薛娟;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艳艳;中学生生物图像系统识图能力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卉;信息给予型生物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潇;基于认知功能分类的中学生物图像系统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佳羽;工读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6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郝均倩;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吕洁;乐舞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影响的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利薇;大学新生安全感、心境与适应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时艳阳;社交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6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