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1:05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由于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的逐渐上升,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研究在主观幸福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过去的研究,着重选取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两个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随机选取上海市4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等对被试进行测试,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40份,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上海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以及学校适应在性别、独生子女、专业、来源、担任社会工作、年级、月均消费等七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在前面施测的自愿参加的大学生以及通过张贴广告报名的大学生中选取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考察团体干预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1)上海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且在性别、来源、年级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独生子女、专业、担任社会工作以及月均消费等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上海市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性别、专业、来源、年级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独生子女、担任社会工作以及月均消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上海市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在性别、来源、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独生子女、专业、担任社会工作以及月均消费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与自我概念及其各因子(除自我批评因子外)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自我批评因子存在负相关,但是不显著,与学校适应及其各因子也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概念及其各因子以及学校适应及其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5)团体干预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一方面丰富了正处于发展中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为改善大学生生活质量,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自我概念 学校适应 团体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2
  • 1.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10-15
  • 1.1.1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10-11
  • 1.1.2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及相关理论11-15
  • 1.2 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15-18
  • 1.2.1 自我概念的界定15-16
  • 1.2.2 自我概念的研究16-18
  • 1.3 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18-20
  • 1.3.1 适应18
  • 1.3.2 学校适应的界定18-19
  • 1.3.3 有关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19-20
  • 1.4 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学校适应三者相互关系研究综述20-22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22-25
  • 2.1 问题的提出22-23
  • 2.1.1 以往研究的不足22
  • 2.1.2 研究的意义22
  • 2.1.3 研究假设22-23
  • 2.2 研究方法23-25
  • 2.2.1 研究对象23
  • 2.2.2 研究工具23-24
  • 2.2.3 研究程序24
  • 2.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24-25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25-52
  • 3.1 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及学校适应的差异检验25-40
  • 3.1.1 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25-30
  • 3.1.2 上海市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检验30-40
  • 3.2 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学校适应之间相关分析40-41
  • 3.2.1 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学校适应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40-41
  • 3.3 自我概念、学校适应各维度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41-44
  • 3.3.1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41-42
  • 3.3.2 学校适应及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42-43
  • 3.3.3 自我概念、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43-44
  • 3.4 分析与讨论44-52
  • 3.4.1 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基本状况44-49
  • 3.4.2 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49-52
  • 第四章 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52-62
  • 4.1 问题的提出52
  • 4.2 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依据52-53
  • 4.3 研究方法53-59
  • 4.3.1 研究对象53
  • 4.3.2 研究工具53
  • 4.3.3 团体干预设计方案及实施过程53-59
  • 4.4 团体活动效果评估及自我反馈59-60
  • 4.5 分析与讨论60-62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的创新与意义62-63
  • 5.1 研究结论62
  • 5.2 研究的创新与意义62-63
  •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7
  • 附录: 本次调查所用的问卷67-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冬丽;;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希平;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宗彩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德琴;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和干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柳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及其培养路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5 蔡小霞;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67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f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