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既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素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相对比较零散,理论研究薄弱,多偏重于思辨的探索,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很少,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测量工具,因此难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进行系统的考察。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客观揭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2)编制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3)探索大学生,tSt~素质的发展特点。研究程序是首先在文献综述和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结构模型:然后根据该结构模型编制大学生心理素质初始问卷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结构,并形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正式问卷;最后通过正式问卷的大范围调查,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运用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分别对13所大学的254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是由3个基本维度、10个因素、26个成分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模型。认知维度由反映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元认知四个因素构成,个性维度由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自我特征四个因素构成,而适应维度由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个因素构成。实证结构模型基本拟合理论构想模型。 2.在理论构想模型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通过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整体上,男生心理素质高于女生。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 4 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城市来源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心理素质整体以 及认知维度、个性维度和适应维度都明显地存在,表现为城市来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于 农村来源大学生。 6.大学生心理素质在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经贸类>工科类>文科类>理 科类的变化趋势。 7.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好,,大四学生的 心理素质最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结构模型 发展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1 问题提出8-15
- 1.1 本研究的意义8-9
- 1.2 本研究的可行性9-10
- 1.3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10-13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13-15
- 2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构建15-30
- 2.1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的实证调查15-18
- 2.2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的理论分析18-30
- 3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实证研究30-48
- 3.1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编制30-33
- 3.2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实证探析33-48
- 4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研究48-53
- 4.1 研究目的48
- 4.2 研究材料48
- 4.3 研究被试48
- 4.4 统计工具48
- 4.5 结果与分析48-53
- 5 总的讨论53-62
- 5.1 关于测量问卷和问卷测量53-55
- 5.2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55-58
- 5.3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58-61
- 5.4 本研究需要改进和深入的方面61-62
- 6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67-92
- 后记92-9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守花;;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4期
3 梁深;;关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年13期
4 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5 刘丁;王积田;;大一新生期末考试心理分析[J];华章;2010年23期
6 梁运佳;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基本成分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3期
7 江琦;;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8 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冯丽华;王莉;;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9 马瑶;赵建新;王远丽;广建梅;白桦;;影响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性因素的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10 李绍明;;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的探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璇;;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研究[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马瑶;赵建新;王远丽;广建梅;白桦;;影响高职院新生心理适应性因素的回归分析[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娜;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雷燕;中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书文;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尹宏;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及学校管理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丽霞;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定锋;武术套路教练员的素质结构及自我评价[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李瑛;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郝建春;生活压力、负向情绪调整、学习满意度与学习绩效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6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