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厌恶与解释水平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08:15

  本文关键词:厌恶与解释水平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道德判断过程中,情绪直觉和认知推理究竟如何作用于道德判断,一直以来都是道德心理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简要回顾了道德判断领域的理论,除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近年来Haidt提出的社会直觉论,Greene的双加工理论以及Hasuer的道德语法理论都将情绪作为道德判断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加以考虑。尤其是厌恶和共情作为影响道德判断的两种核心情绪,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究这两种情绪分别如何影响道德判断,但是先前的研究很少从厌恶共情同时存在的角度看待二者对道德判断影响,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两种核心情绪交互的情境下,是否会影响道德判断,以及如何作用道德判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对于认知与情绪的关系,我们也从整合的角度,通过设计情绪维度与认知维度交互的实验,探究认知作用于情绪影响道德判断,或者情绪怎样作用于认知影响道德判断或者存在其它的作用机制。因此,研究主要从解释水平这一认知维度,同情与厌恶这两类核心情绪,设计不同的交互情境,探究在共情条件下,解释水平和厌恶如何作用于道德判断。 已有研究发现厌恶情绪使个体对道德违规的行为的评判更加严厉,而不同解释水平的操作也会影响个体对道德违规或冒犯行为的评判,例如低解释水平导致宽松的判断,而高解释水平下的判断则使判断更为严厉,也有研究得出与此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在研究一和研究二中分别加以验证和探究。 研究三探讨了厌恶共情对两难情境下道德判断的影响,通过诱发厌恶情绪和共情,探究厌恶与共情是否在影响道德判断的结果上具有一致性;此外,研究一也通过设计诱发厌恶无效的情境,间接地探究了积极认知控制对情绪作用于道德判断过程的影响。 研究四中,主要是探讨不同的解释水平在共情的维度上,怎样影响道德判断。进而探讨道德判断过程中,认知与情绪间的作用机制,低解释水平和高解释水平在共情的维度上是否出现差异。 综合四项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面对道德失范行为,厌恶会使做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与低解释水平相比,高解释水平启动任务下的被试做出的道德判断更为严厉,验证了Eyel等人(2008)的结果。 (2)厌恶与共情在道德两难事件上对道德判断的结果影响一致。在无厌恶情绪诱发的控制组中,高共情任务中的被试,相比低共情任务,做出了更多义务论的判断,而且差异显著。在诱发厌恶情绪的实验组中,高共情厌恶条件相比低共情厌恶条件做出更多的义务论判断。在抑制厌恶情绪的实验组中,在两种共情水平的任务中,被试都做出了更多的后果论判断,而且相比其它组被试,差异均显著,表明积极的认知控制能有效抑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使被试进行审慎的认知推理,做出后果论的道德判断。 (3)无论在高共情任务还是在低共情任务中,高解释水平下,被试呈现后果论的判断倾向,而低水平下,被试呈现义务论的判断倾向,且二者差异显著。表明高解释水平的被试具有较远的心理距离,进而可以抽离情境本身做出后果论的判断,而相反,低解释水平的别是具有较近的心理距离,因此对文本中诱发的共情和道德冒犯行为更加敏感因此做出义务论的判断。 (4)共情和低文本水平在生成义务论的判断倾向上具有一致性。由于解释水平的主效应极其显著,也就是说解释水平的操纵效力要高于共情的操作。
【关键词】:厌恶 解释水平 共情 道德判断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22
  • 1.1 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10-15
  • 1.2 道德判断的研究方法15-16
  • 1.3 道德判断中义务论与后果论之争16-17
  • 1.4 共情与道德判断17-19
  • 1.5 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19-20
  • 1.6 解释水平与道德判断20-22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22-26
  • 2.1 问题提出22-23
  • 2.2 研究构想23-26
  • 3 研究一 在道德违背事件中,厌恶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严苛度的影响26-30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方法26-27
  • 3.3 结果与分析27-28
  • 3.4 讨论28-30
  • 4 研究二:在道德违背事件中,解释水平对大学生道德判断严苛度的影响30-34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方法30-31
  • 4.3 结果与分析31-32
  • 4.4 讨论32-34
  • 5 研究三:不同共情水平的任务中,厌恶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义务论倾向的影响34-40
  • 5.1 研究目的34
  • 5.2 研究方法34-36
  • 5.3 结果与分析36-37
  • 5.4 讨论37-40
  • 6 研究四:不同共情水平的任务中,解释水平对大学生道德判断义务论倾向的影响40-44
  • 6.1 研究目的40
  • 6.2 研究方法40-41
  • 6.3 结果与分析41-42
  • 6.4 讨论42-44
  • 7 总讨论与结论44-46
  • 7.1 讨论44-45
  • 7.2 结论45-46
  •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6-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52-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亚云,冯江平;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2 谢熹瑶;罗跃嘉;;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3 黄好;罗禹;冯廷勇;李红;;厌恶加工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4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5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柴方圆;柏阳;;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本文关键词:厌恶与解释水平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68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8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