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17:00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一直是现代研究者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近20年来,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应对方式的选择,都对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的生理和身体、道德品质、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及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等方面相对稳定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概念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具体的应对方法、手段或策略。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湖北省高校大学新生共650人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592份。以心理学家H.Fitts编制的《自我概念量表》、肖计划等修订的《应付方式问卷》和国内学者陈君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较为深入的探讨了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后得到以下结果: 1、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状况 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各维度都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男女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无显著差异,在生理自我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自我概念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2、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状况 大学新生使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多,使用幻想、退避、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的较少。男生和女生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成熟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不成熟应对方式和混合应对方式的选择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得分小于非独生子女。 3、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 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良好,但在具体维度中,生活环境适应、交往活动适应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学习活动、情绪状态良好。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不存在性别差异,独生子女适应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 4、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 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和不成熟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和混合应对方式相关不显著。自我批评、道德自我对成熟应对方式具有预测作用;自我批评、生理自我、家庭自我对不成熟应对方式具有预测作用;社会自我对混合应对方式具有预测作用。 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其中,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和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批评和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心理自我、家庭自我、道德自我、生理自我对学校适应的整体状态具有预测作用。自我批评、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生理自我对情绪状态具有预测作用,自我批评、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对学习活动适应具有与粗作用,心理自我、自我批评、社会自我对生活环境适应具有预测作用,心理自我对交往活动适应具有预测作用。 大学新生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相关显著,成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呈正相关,不成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呈负相关,混合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呈正相关。不成熟应对方式和成熟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具有联合预测作用。 5、应对方式在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应对方式在对自我概念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生理自我部分的通过不成熟应对方式影响学校适应,家庭自我部分的通过不成熟应对方式影响学校适应,道德自我部分的通过成熟应对方式影响学校适应,社会自我部分的通过混合应对方式影响学校适应。 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大学新生更了解自己的自我概念水平、应对方式的特点,也可以更清楚的探寻大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心理学依据,以便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自我概念 应对方式 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1 绪论10-23
  • 1.1 引言10
  • 1.2 自我概念研究现状10-15
  • 1.3 应对方式研究现状15-18
  • 1.4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现状18-21
  • 1.5 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新生适应的关系21-22
  • 1.6 问题的提出22
  • 1.7 研究意义22-23
  • 2 实证研究23-47
  • 2.1 研究假设23
  • 2.2 研究方法23-25
  • 2.3 研究结果25-42
  • 2.4 讨论42-47
  • 3 结论47-48
  • 3.1 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状况47
  • 3.2 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状况47
  • 3.3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状况47
  • 3.4 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47-48
  • 4 教育建议48-50
  • 4.1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48
  • 4.2 引导大学新生形成适当的自我概念水平48
  • 4.3 帮助大学新生积极使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48-50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50-51
  • 5.1 研究不足50
  • 5.2 研究展望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5
  • 个人简介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师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2期

2 井世洁;李西君;;初中生的抑郁状况及应对方式研究[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下);2002年S2期

3 孟沛欣,郭召良,郑日昌;应对的研究路线、评定和统计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4 赵玉芳,张庆林;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社会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5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J];报刊荟萃;2009年07期

6 胡志;竞技体育中应重视和加强应对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周军,李菊成,熊南山,张瑞礼,邓定安,罗军;伞降医疗队队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航空军医;2004年03期

8 肖蓉,张小远,冯现刚,解亚宁,梁剑芳,刘欢欢;驻岛礁军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1期

9 陈习朋,孙录;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3期

10 刘萍,滕春燕,朱征宇;大学生考研前焦虑与应对方式及人格的相关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正银;;儿科新护士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隆春玲;韩海英;熊红芳;贺美玲;;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赵坚;邹玉红;;高职大专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在兰;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校[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2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嘉兴市公路运管稽征处驾培科科长 尤虹;探索“放心学车、和谐驾培”的有效途径[N];嘉兴日报;2009年

4 记者 温云楠;我区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5.87倍[N];阿勒泰日报;2008年

5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宏宇;日本新一届内阁组建完成[N];工人日报;2010年

7 杨威;“他的天才,我的灾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林铭;福建中医学院促就业力度大[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9 王志铭;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6年

10 马桂花;英国禁止垃圾食品进入学校[N];中国社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王文燕;个性与情志致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9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钟芳;初中女生超重自我污名、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海荣;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雄辉;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晓东;体育合作学习对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男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8 杨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刘珊;98例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10 王燕;农村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79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c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