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宽恕的中介作用及干预
发布时间:2017-04-04 08:17
本文关键词: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宽恕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层出不穷,备受关注,如不及时遏制会影响其身心发展。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日益向人们展现出它的理论价值以及应用潜力,国外研究表明,宽恕可以消除消极情绪,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本研究以鲜有人研究的父亲教养方式、小学生宽恕为视角,具体深入探讨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宽恕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宽恕在父亲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试图通过小学生宽恕品质的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小学生宽恕水平,降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同时为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提供“因材施教”的方案,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校园氛围,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宽恕问卷,儿童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问卷对桂林市两所小学的6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小学生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情况等基本资料在父亲教养方式、攻击性行为和宽恕上的差异性,探索了父亲教养方式、攻击性行为及宽恕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宽恕在父亲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二是宽恕团体辅导干预实验,通过前测三个量表所得结果,从育才小学五六年级中选择被试,筛选消极教养方式中宽恕得分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总体攻击得分高于平均数的30名被试,通过面谈把他们平均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每组15人,对实验组的被试进行为期近2个月的团体辅导,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通过对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检验宽恕干预有无效果。研究结论如下: 1.在父亲惩罚严厉和父亲拒绝否认指标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上,四年级极显著高于五年级、六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无显著差异;父亲惩罚严厉上,五年级极显著高于四年级、六年级;父亲的拒绝否认在文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2.在攻击总分,主动性攻击行为上,男生极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倾向于主动性攻击,女生倾向于反应性攻击;在攻击总分、主动性攻击上,六年级显著高于五年级,反应性攻击行为水平差异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上升趋势。 3.男女宽恕差异不显著;小学生宽恕水平随年级的增长而由低向高发展,四年级是宽恕发展的关键期。 4.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总体攻击性及各分量表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均与总体攻击性及各分量表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亲积极教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个体攻击性水平,消极教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攻击性水平。 5.小学生宽恕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学生宽恕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父亲偏爱被试消极教养方式呈极显著负相关。 6.小学生总体攻击性与宽恕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主动性攻击与宽恕呈现显著负相关,反应性攻击与宽恕相关不显著,宽恕可以有效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7.宽恕在父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与攻击总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8.宽恕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宽恕水平和降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小学生 父亲教养方式 攻击性行为 宽恕 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23
- 1.1 国内外有关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11-13
- 1.1.1 父亲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11
- 1.1.2 父亲教养方式的类型11
- 1.1.3 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11-12
- 1.1.4 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12-13
- 1.2 国内外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研究13-16
- 1.2.1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13-14
- 1.2.2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14
- 1.2.3 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定义及特点14-15
- 1.2.4 攻击性行为的测量15
- 1.2.5 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15-16
- 1.3 国内外有关宽恕的研究16-20
- 1.3.1 宽恕的概念界定16
- 1.3.2 宽恕的类型16-17
- 1.3.3 宽恕的影响因素17-18
- 1.3.4 宽恕的干预研究18-19
- 1.3.5 宽恕的测量19-20
- 1.3.6 宽恕的研究述评20
- 1.4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攻击性行为、宽恕关系研究综述20-22
- 1.4.1 父亲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20-21
- 1.4.2 父亲教养方式与宽恕21
- 1.4.3 宽恕与攻击性行为21-22
- 1.5 问题提出22-23
- 1.5.1 已有研究的不足22
- 1.5.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22
- 1.5.3 研究假设22-23
- 1.6 研究意义23
- 1.6.1 理论意义23
- 1.6.2 实践意义23
- 2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攻击性行为、宽恕的关系研究23-36
- 2.1 研究目的23-24
- 2.2 研究方法24-25
- 2.2.1 研究对象24
- 2.2.2 研究工具24-25
- 2.3 统计方法25
- 2.4 研究结果25-32
- 2.4.1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25-27
- 2.4.1.1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不同方面的差异分析25-26
- 2.4.1.2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26
- 2.4.1.3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26
- 2.4.1.4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文化程度上的差异26-27
- 2.4.2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基本状况27-28
- 2.4.2.1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27-28
- 2.4.2.2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28
- 2.4.2.3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年级差异28
- 2.4.3 小学生宽恕的基本状况28-29
- 2.4.3.1 小学生宽恕的描述性特点28-29
- 2.4.3.2 小学生宽恕的性别差异29
- 2.4.3.3 小学生宽恕的年级差异29
- 2.4.4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攻击性行为、宽恕的相关关系29-30
- 2.4.5 宽恕在父亲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中介作用30-32
- 2.5 讨论32-36
- 2.5.1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分析32-33
- 2.5.2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基本状况分析33-34
- 2.5.3 小学生宽恕的基本状况分析34
- 2.5.4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关系分析34-35
- 2.5.5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宽恕的相关关系分析35
- 2.5.6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宽恕的相关关系分析35
- 2.5.7 宽恕在父亲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分析35-36
- 3 宽恕干预研究36-42
- 3.1 研究目的36
- 3.2 研究方法36-37
- 3.2.1 研究被试36
- 3.2.2 研究工具36-37
- 3.3 研究过程37-39
- 3.3.1 前测37
- 3.3.2 团体干预37-39
- 3.3.3 后测39
- 3.4 统计方法39-40
- 3.5 研究结果40-41
- 3.5.1 实验组与控制组宽恕水平前后测结果比较40
- 3.5.2 实验组与控制组攻击性水平前后测结果比较40
- 3.5.3 实验过程分析40-41
- 3.6 讨论41-42
- 4 总结42-46
- 4.1 总的讨论42-45
- 4.1.1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42-43
- 4.1.2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43
- 4.1.3 小学生宽恕的特点43
- 4.1.4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攻击性行为、宽恕的相关关系43-44
- 4.1.5 宽恕在父亲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中介作用44
- 4.1.6 宽恕干预降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性44-45
- 4.2 对本研究的反思45-46
- 4.2.1 研究的不足45
- 4.2.2 研究的展望45
- 4.2.3 研究的教育启示45-46
- 5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52-65
- 附录1:调查问卷52-55
- 附录2:宽恕团辅活动方案55-62
- 附录3:质性评估表62-65
- 致谢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远超,谭千保;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相关性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宽恕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8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