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关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4 14:1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关系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现有的研究表明,已有的内隐攻击性研究多涉及家庭和媒体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却很少涉及人际关系对其的影响。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又多仅停留在其特点、原因、调适、发展趋势等外部探讨上,很少涉及人格特征等内部心理因素。此外,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会给个人带来或焦虑或安全的心理反应,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现有的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领域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者仍采用纯粹的问卷形式对人际关系状态进行调查。因此本研究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对其和内隐攻击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探讨。 本研究首先利用自编人际关系问卷,将人际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为人际关系亲疏(即亲密度),使其具备更好的可操作性,并以此作为将大学生被试进行人际关系分组的依据;接着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程序,测量不同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以探查在按人际关系分组后的大学生中是否仍存在内隐攻击性;然后更换IAT程序的目标刺激,继续探查在不同敏感程度的实验材料下,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其内隐攻击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最后使用外显攻击性问卷(AQ)对所有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施测,以探查人际关系与外显攻击性是否存在相关,同时验证内隐和外显攻击性间不存在相关。 本文用一个预研究和四个正式研究来初步探讨了不同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预研究主要是被试组(自变量)的选择,采用根据社会测量法原则按同伴提名法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进行测验分组:研究一首先探查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是否都存在内隐攻击性,采用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实验程序对各组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研究二和研究三探讨了不同材料类型和属性对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之间关系的影响,采用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IAT)程序,更换不同的实验材料,再分别对各分组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研究四主要用于探讨人际关系和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修订后的外显攻击性问卷(AQ)对参与实验的被试进行测量,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外显攻击性与人际关系和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人际关系不同的大学生在词汇材料上存在内隐攻击性; (2)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在材料属性(强弱)上不存在差异; (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在材料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 (4)人际关系不同的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5)人际关系与外显攻击性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际关系 内隐攻击性 内隐联想测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1 引言7-9
  • 1.1 研究背景7
  • 1.2 研究意义7-9
  • 2 文献综述9-22
  • 2.1 内隐攻击性的定义9
  • 2.2 内隐攻击性的测量方法9-14
  • 2.3 内隐攻击性的心理机制14-15
  • 2.4 内隐攻击性的特征及其影响15-17
  • 2.5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17-22
  • 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22-23
  • 4 本研究的设计23-25
  • 4.1 研究目的23
  • 4.2 研究思路23
  • 4.3 研究假设23
  • 4.4 研究内容23-25
  • 5 预研究:被试组(自变量)选择25-26
  • 5.1 研究目的25
  • 5.2 研究材料25
  • 5.3 研究方法25
  • 5.4 研究结果25-26
  • 6 研究一:不同人际关系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存在性探查26-30
  • 6.1 研究目的26
  • 6.2 研究方法26-28
  • 6.3 结果与分析28-30
  • 7 研究二:不同材料属性是否会影响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之间的关系30-33
  • 7.1 研究目的30
  • 7.2 研究方法30-31
  • 7.3 结果与分析31-33
  • 8 研究三:不同材料类型是否会影响人际关系与内隐攻性性之间的关系33-35
  • 8.1 研究目的33
  • 8.2 研究方法33
  • 8.3 结果与分析33-35
  • 9 研究四:人际关系和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的关系35-37
  • 9.1 研究目的35
  • 9.2 研究方法35
  • 9.3 结果与分析35-37
  • 10 讨论37-42
  • 10.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测量分组及组间差异37-38
  • 10.2 内隐联想测验的材料属性与类型之间差异38-39
  • 10.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关系39-40
  • 10.4 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40-41
  • 10.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1-42
  • 11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8
  • 附录48-56
  • 附录一48-49
  • 附录二49-54
  • 附录三54-56
  • 致谢56-57
  • 后记57-58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5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显莉;暴力起因对高、低道德判断能力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2 高原;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江晶;初中生感觉寻求、自我控制与外显和内隐攻击性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琳;体校生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雯;大学生人际关系、成人依恋与关系攻击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3年

6 胡湘敏;不同类型情绪对儿童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及放松干预[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关系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85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6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