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产生了一批特殊人群,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的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因为家庭经济缘故去城市打工,但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排斥等问题,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让祖父母、亲戚或者邻居代为照顾。在孩子们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和陪伴,他们的人格发展容易偏离正轨,影响心理的健康发育。本文所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延展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上,既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人口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设。本研究的介入地为西安市户县Y镇H村。全文首先采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被调查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采用小组工作介入的方式,对10名患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干预治疗,在活动过程中,引入“隐形人社会工作者”模式,即社会工作者以幕后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由组员自己维持活动的进行。期间总共进行七个阶段的小组活动,分别为:认识阶段、自我认知阶段、放飞孤独阶段、缓解焦虑阶段、习惯养成阶段、行为固化阶段、回顾阶段。小组活动结束后,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量表对案主进行心理测量,比较前后测量的结果,再加上实地回访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这10名留守儿童中,有9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完全消除,但是有1名留守儿童仍然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1名儿童,通过个案工作介入帮助解决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和孤独倾向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采用入户调查、深入访谈、以及优势视角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共同协助,对这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治疗。经过11次的个案接触治疗,该儿童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良好改善。说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可行。本研究证明社会工作介入是一种有效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手段。提出了“隐形人社会工作者”的新的介入模式,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社会工作 隐形人社会工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理论依据12-13
- 1.3.1 优势视角理论12
- 1.3.2 认知行为理论12-13
- 1.4 文献综述13-16
- 1.4.1 国外文献综述13-14
- 1.4.2 国内文献综述14-15
- 1.4.3 文献评述15-16
- 1.5 研究方法16-17
- 1.5.1 文献研究法16
- 1.5.2 问卷调查法16
- 1.5.3 访谈法16-17
- 1.6 本文的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介入地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18-22
- 2.1 介入地概况18-19
- 2.2 介入地留守儿童MHT测量结果19-20
- 2.3 介入地留守儿童主要心理健康问题20-22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22-33
- 3.1 小组工作服务设计22-24
- 3.1.1 小组活动目标22
- 3.1.2 组员的招募22-23
- 3.1.3 小组活动设计理念23-24
- 3.2 小组工作实施过程24-30
- 3.2.1 认识阶段24-25
- 3.2.2 自我认知阶段25
- 3.2.3 放飞孤独阶段25-26
- 3.2.4 缓解焦虑阶段26-27
- 3.2.5 习惯养成阶段27-28
- 3.2.6 行为固化阶段28-29
- 3.2.7 回顾阶段29-30
- 3.3 小组工作服务评估30-33
- 3.3.1 总结小组活动30-31
- 3.3.2 服务评估31-33
-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过程33-46
- 4.1 个案工作服务设计33-35
- 4.1.1 个案背景资料33
- 4.1.2 建立关系33-34
- 4.1.3 收集资料34
- 4.1.4 问题诊断34-35
- 4.1.5 订立工作计划35
- 4.2 个案工作实施过程35-45
- 4.2.1 学习焦虑问题的介入35-38
- 4.2.2 社交焦虑问题的介入38-41
- 4.2.3 孤独倾向问题的介入41-45
- 4.3 个案工作服务评估45-46
- 4.3.1 总结个案活动45
- 4.3.2 服务评估45-46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46-49
- 5.1 总结46-47
- 5.2 介入过程的反思47-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51-55
- 致谢55-56
- 作者简介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丽红;;论心理健康与正确认识自我[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王成全,卢红艳;创造良好成长氛围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中小学管理;2000年Z1期
3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合唱”[J];中小学管理;2000年10期
4 杨忠健;社会活动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六[J];中小学管理;2000年12期
5 王成全;要让学生心理健康 先使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管理;2000年03期
6 管文荣;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中小学管理;2000年03期
7 贾素萍;中专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11期
8 连社君,刘卫平;谈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J];中等医学教育;2000年S1期
9 ;心理健康10大标准[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年01期
10 张凤娟,张万波;关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丽君;;9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袁东;;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心理调整策略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3 雷静;;小学生社会创造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超;朱俊儒;;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0年第3期(总第83期)[C];2010年
5 宿富国;宿雯;;老年人心理健康与长寿探析[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东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贾严宁;金丽鑫;杨慧;;上海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7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7年
8 宋怡;杨映秋;孔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思考[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9 郭海峰;;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10 季建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初探[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岭 单位:江苏徐州矿务集团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矛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樊世钢 杨占苍;目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徐鸣;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N];重庆日报;2000年
4 毕锦云;心理健康的标准[N];广东科技报;2001年
5 杨伟;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N];科学导报;2005年
6 ;心理健康“七戒”[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7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寓引创”特色学科渗透法保障学生心理健康[N];长春日报;2007年
8 江昕;你离心理健康有多远?[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王茂;锡市蒙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育人环境[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10 屈连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N];抚顺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文s,
本文编号:288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8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