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7:17

  本文关键词: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科技哲学研究科学技术的哲学概况和反思。20世纪下半页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开始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不限于技术层面,网络技术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且迅速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也已经成为网络人口大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①。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也体验网络带来的影响,大学生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正处于人生转变与定型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心智还不够成熟,网络技术对这个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 网络技术作为时代生活的先锋,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但网络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它就是服务于你的工具,助你走向成才成功的催化剂,利用不好,或者沉溺其中,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原有的优越感正在一步步淡化,种种压力下的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成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但是在网络时代下,作为从高中过度到大学的青年们面对网络并不能够完全理性的运用和对待,因为上网成瘾、因为迷恋网络而丧失自我放弃学业的情况频频在大学里发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造成犯罪行为的事件每年都有。网络时代里如何把握好这把科技双刃剑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减少因为网络而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已经有学者做了相关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各个研究领域对网络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本文作者将结合自身在高校从事相关学生工作的经验,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直接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调查结果和访谈记录总结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调查显示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1)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资源共享性,让大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使大学生得以丰富内涵、完善自我;(2)网络技术对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的迅速更新有利于塑造创造式思维方式;(3)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给大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的空间,可以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4)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广大学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模式。而作为一项技术,网络的消极方面也不容忽视,由于网络的纷繁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的特点,长期沉溺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利的心理影响:(1)认知行为盲目化;(2)价值取向功利化;(3)情感迷失;(4)人际关系淡化。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力图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探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得出网络之所以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主要在于,外因方面:(1)社会文化因素;(2)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因素;(3)相对自由的校园环境因素;内因方面:主要在于大学生本身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并缺乏自控能力。确定产生原因的主体: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并从产生原因的主体入手,探寻出教育对策和方法。学校教育方面应做到:(1)学校要做到从教育对象入手更新教育理念;(2)从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入手充实教育内容;(3)培育新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4)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家庭教育方面要做到:(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2)抑制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3)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干预。从自我教育方面讲,个人要做到:(1)培养兴趣转移网络注意力;(2)优化个性,健全人格;(3)开展进行自我责任意识教育。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最重要一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因素,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每一个公民的努力。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主体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需要相互配合,因此这四个主体显然已经形成一个应对大学生因网络心理问题的有效机制。从而得出结论,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帮助也有消极的困扰,大学生对网络技术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学校和家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转换教育形式,符合时代要求,跟随网络前进的步伐,在四方的通力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除了分析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利弊以及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及其原因和相关对策研究外,文章提出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为更有效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网络 影响 心理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5
  • 1.1 选题依据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4
  • 1.4 拟定创新点14-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19
  • 2.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2.2 国内研究现状16-18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18
  • 2.4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网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19-33
  • 3.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19-22
  • 3.2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22-26
  • 3.2.1 丰富内涵、完善自我22-23
  • 3.2.2 提供释放压力的空间23-25
  • 3.2.3 塑造思维方式25
  • 3.2.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25-26
  • 3.3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26-32
  • 3.3.1 认知行为盲目化29
  • 3.3.2 价值取向功利化29-31
  • 3.3.3 情感迷失31
  • 3.3.4 人际关系淡化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网络技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33-38
  • 4.1 网络技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分析33-35
  • 4.1.1 大学环境因素33
  • 4.1.2 家庭因素33-34
  • 4.1.3 社会环境因素34-35
  • 4.2 网络技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分析35-37
  • 4.2.1 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35
  • 4.2.2 情感宣泄与情感失控的心理矛盾的影响35-36
  • 4.2.3 心理发育滞后的影响36-37
  • 4.2.4 缺乏爱好和学习兴趣的影响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第5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38-48
  • 5.1 学校教育38-43
  • 5.1.1 从教育对象入手更新教育理念38-40
  • 5.1.2 充实教育内容40-41
  • 5.1.3 培育新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41-42
  • 5.1.4 营造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42-43
  • 5.2 家庭教育43-44
  • 5.2.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43-44
  • 5.2.2 抑制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44
  • 5.2.3 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干预44
  • 5.3 自我教育44-46
  • 5.3.1 培养兴趣转移网络注意力45
  • 5.3.2 增强网络自制力45
  • 5.3.3 开展自我责任意识教育45-46
  • 5.4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46
  • 5.5 本章小结46-48
  • 结论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2-53
  • 附录A:网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53-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锦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心理测验误差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现状、问题与原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2期

3 费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律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韩红兵;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2期

5 吴秀清;;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特点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6 钟大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7 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年12期

8 蒋晓彬;周燕群;汪静;;情绪调控对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09期

9 张艺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建设初探[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思路与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铁梅;[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峰丽;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姬泊;当代青年网民心理健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王宏梅;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4 赵晓娜;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D];中南大学;2007年

5 赵锡凤;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国栋;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引导[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7 徐程明;网络技术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43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