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我同一性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特征,对自我同一性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内在机制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目前的研究结论还存在很多不一致之处,所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问卷法,尝试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现状、大学生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及两者的关系;第二部分采用实验法,初步探讨同一性的形成机制。 研究一采用问卷法,选取4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查,并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 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并不平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2.不同性别、生源、家庭情况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科学生在同一性地位的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自我同一性危机各维度得分上,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在时间透视、自我意识、角色尝试、自我确信及了解、价值定向等维度两者得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中自我意识、角色尝试、自我确信及了解、价值定向四个维度差异非常显著。城镇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不同学科学生在工作无力这一维度上体现出显著性差异,文科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不同年级学生在时间透视维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大四学生。 4.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各维度得分与自我同一性危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负相关。 5.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不同维度分别对不同的自我同一性地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研究二根据问卷得分选取同一性发展良好和同一性发展不良的两组学生共三十人进行自我信息加工偏好的实验研究,结论如下: 1.不管自我同一性发展处于较好还是较差的状态,个体都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信息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两组被试在不相容判断反应时上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危机 自我信息加工偏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7
- 引言11
- 1 自我同一性11-25
- 1.1 自我同一性概念11-17
- 1.2 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研究17-19
- 1.3 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的相关理论19-20
- 1.4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20-24
- 1.5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方法24-25
- 2 内隐自我信息加工25-27
- 2.1 概念25
- 2.2 作用25
- 2.3 研究范式25-27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7-29
- 1 问题提出27
- 1.1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问题的提出27
- 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27
- 3 研究假设27-28
- 4 本研究的意义28-29
- 4.1 理论意义28
- 4.2 现实意义28-29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探讨29-57
- 研究一29-51
- 1 被试29
- 2 研究工具29-30
- 3 数据收集与分析30
- 4 数据分析结果30-38
- 4.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情况30-33
- 4.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基本特点33-35
- 4.3 同一性地位各维度得分和同一性危机得分相关分析35-36
- 4.4 同一性危机各维度对同一性地位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36-38
- 5 讨论38-51
- 5.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情况38-41
- 5.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情况的差异性比较41-44
- 5.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基本特点44-47
- 5.4 被试在两个量表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分析47-48
- 5.5 同一性危机各维度对同一性地位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48-51
- 研究二51-57
- 1 被试51
- 2 实验材料:词汇表,译自 Greenwald 等人设计的用于测量内隐自尊的 IAT 实验51
- 2.1 词汇组成51
- 3 施测程序51-52
- 4 数据收集与分析52
- 5 数据分析结果52-54
- 5.1 控制组相容分类反应时与不相容分类反应时的差异性检验52-53
- 5.2 实验组相容分类反应时与不相容分类反应时的差异性检验53
- 5.3 两组被试在相容判断反应时上的差异性检验53
- 5.4 两组被试在不相容判断反应时上的差异性检验53-54
- 6 讨论54-57
- 6.1 两组被试的相容判断和不相容判断反应时均有显著性差异54-55
- 6.2 两组被试在不相容判断反应时上有显著性差异55-57
- 第四章 研究总结57-61
- 1. 总讨论57
- 2. 研究结论57-59
- 3. 对教育的启示59
- 4. 研究局限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65-69
- 后记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英;精神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2 肖君和;;关于形而上学的科学涵义[J];学术研究;1983年04期
3 安香宏;乃英;;少年期学生的自我意识[J];辽宁体育科技;1984年03期
4 陈建翔;阎国利;;青年的逆向心理与思想教育[J];青年研究;1984年07期
5 孙名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4期
6 卢蜀萍;从认知发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年03期
7 洪再新;;自我同一性和创作教学问题——我院八五届毕业生创作展观感[J];新美术;1985年04期
8 潘一;;青年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关系探讨[J];青年探索;1986年04期
9 张在林;;生命的目的性和美[J];云梦学刊;1986年02期
10 吴文菊;;艾里克森个性发展八阶段理论评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锐;;叙事心理学:理解心理生活的中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安秋玲;;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亚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生涯自我效能与生涯成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侯玉波;陈迎玮;;从自传体记忆看成功经理人的思维方式[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会昌;王树青;;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颖;邹泓;侯珂;;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同一性、情感自主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树青;陈会昌;张光珍;;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石莹;;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京京;陈健芷;于宏;李巍巍;;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世光;哈尔滨96311服务热线火爆的背后[N];工人日报;2010年
3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世光;哈尔滨96311服务热线火爆的背后[N];工人日报;2010年
5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世光;哈尔滨96311服务热线火爆的背后[N];工人日报;2010年
7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世光;哈尔滨96311服务热线火爆的背后[N];工人日报;2010年
9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世光;哈尔滨96311服务热线火爆的背后[N];工人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一梅;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卓然;日常矛盾与原始仪式并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卓然;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程社民;传承与发展: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研究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7 王兰锋;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徐本华;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徐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冯秋燕;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5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