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的探讨
【摘要】:教育改革的规律是教育改革这个现象与其它现象以及教育改革现象本身各要素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和本质联系。它可分为教育改革的外部规律和教育改革的内部规律两种基本的类型。教育改革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又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两种。教育改革规律与教育改革的原则、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有联系又有区别。按教育改革规律办事,要正确处理好谁来改、改什么和怎样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谁来改上,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改什么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在怎样改上,要正确处理好经验—合理策略、权力—强制策略和规范——教育策略三个策略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在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教育科学需要大力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规律,从而在实践上有助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更好地按规律办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国家教委教育体制专题调研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2 李仲立,,张兴福,高岩;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兼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在教育改革中的关系及其作用[J];社科纵横;1994年03期
3 章开沅;教育改革应尊重历史规律[J];学习月刊;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恒庆;;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校管理效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宋文秀;;师生冲突的正面功能及其发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欧朝晖,潘孝富;中学组织健康状况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杨文娟;;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5期
5 陈宏;;组织文化研究的演进与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1期
6 窦绍合,唐敏;制作电视教材设备的闲置及使用率低的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1995年01期
7 易新涛;全球化视角下高校内部管理文化的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8 王惠清;论教育行政沟通模式[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李磊;;试论高等院校学院制领导体制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6期
10 徐延宇,黄元国;技术—经济环境下的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J];高教探索;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胜利;;生态自组织原理与地方高校适应性生存[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徐冬青;市场引入条件下的政府、学校和中介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金保华;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建国;我国学位授权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李玉芳;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及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红霞;在变动中寻求秩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海生;大学集群和谐发展的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果;师生隐性冲突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丹;大部制改革[D];南昌大学;2010年
3 熊志辉;武汉市石洞街学校教师激励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元国;中美大学与环境关系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虹;英美澳教师专业化的历史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易斌;我国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组织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娟娟;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雅玲;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教师团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培凤;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D];山西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欢迎订阅2012年《中国教育学刊》[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2 ;中国教育电子公司[J];中小学管理;1995年11期
3 高峰;九问中国教育[J];基础教育;2004年04期
4 南怀瑾;;中国教育的基础是家庭[J];基础教育;2007年06期
5 王开东;;教育的三个阴差阳错[J];教师博览;2011年09期
6 ;《中国教育报》发文称爱读书才是真正的教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9期
7 朱曼华;;谈说中国教育的“不是”[J];留学生;2010年Z1期
8 李建;张勇强;;首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暨《中国教师报》出版100期庆典部分领导、报告专家及主持人[J];发现;2005年02期
9 王传涛;;高考状元之殇,是中国教育之殇[J];芳草(经典阅读);2011年08期
10 张庆岭;为中国教育把脉(四题)[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镜;;注重发挥新闻摄影的传播作用[A];按“华赛”标准共创中国新闻摄影新辉煌——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暨“华赛”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许林;;视觉传播时代的图片传播——兼评《中国教育报·摄影》专版[A];创新“两翼齐飞”机制 服务建设小康大业——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李琦;;记1978年周老率中国教育代表团访美[A];宗师巨匠 表率楷模——纪念周培源文集[C];2002年
4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日程安排表[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5 李韩芬;;从中美教育差异论公共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中国教育家大会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7 ;会员活动介绍[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田利军;;30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思想大讨论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吴焰 陈星星;1问 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N];人民日报;2009年
2 里昂·威尔斯;美国“偷学”中国教育[N];世界报;2010年
3 记者 孙军;青岛优秀教师获赠2009年《中国教育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苏雁;“规划纲要”:中国教育从这里“再出发”[N];光明日报;2009年
5 张磊;准格尔旗 两位校长获中国教育大奖[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6 CUBN记者 张志亮;“鱼吃虾”须细嚼慢咽重管理中国教育并购投资趋势加速[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朱虹 张意轩 陈星星;五问中国教育[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文艺橙;郝平委员:中国教育“走出去、引进来”正逢其时[N];光明日报;2010年
9 ;中国足球比中国教育希望要大些[N];南方周末;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郑立华;给中国教育开100份诊断报告[N];中国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宁宁;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毅;中国自由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爱香;如何才能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德国经验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8年
4 郭宗礼;中美庚款兴学论析(1904-1929)[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建章;试论同文三馆洋教习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关系[D];东华大学;2005年
6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崔艳丽;民国试行大学区制度失败原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田雯;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莉;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秀娟;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06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0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