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
本文关键词:“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
【摘要】: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的概念从等同于教育测量、测验,扩大到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再到"考评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造成教育评价概念变化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学习理论变化的因素。分析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及原因,对深入理解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基金】:香港教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项目“中国教师考评观及实践研究”(批准号:340353)
【分类号】:G40-058.1
【正文快照】: “教育评价”一词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多义的概念,对教育评价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在不断扩大、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概念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本文力图对“教育评价”概念的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并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雁冰;走向新的课程评价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褚艳红;;论高校课程表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3 兰觉明;;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评价的质性策略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韩淑俊;王哲光;;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
5 刘占荣;张宇光;;开放教育“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5期
6 周烈红;陈俐;;外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估模式及构建的必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1期
7 蓝树民;;档案袋评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19期
8 王敏;;指向人文的学生评价[J];发展;2010年04期
9 任宇波;;警校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化建设刍议[J];公安教育;2011年04期
10 王学军,马顺江;用健康卡进行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尝试[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笃勤;环境适应型评价模型及其在大学英语评价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华;外语教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估:系统化评估流程的建立和有效性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乐中保;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萍萍;汉英(无稿)同声传译中的语法语误可容忍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洁;一项基于建构主义的BBS辅助英语写作教学的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尤垂珍;建构主义发展性评价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季圣娟;基于档案袋的大学英语写作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刘重晶;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8 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四川大学;2001年
9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赫英杰;课堂评估的验证过程[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兵;;优化初中教育评价的策略——浙江省东阳市初中评价方案简析[J];中学教育;2002年07期
2 赵淑珍;;从教育评价角度探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6期
3 卢立涛;井祥贵;;促进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实施的条件保障[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9期
4 康宏;全斌;;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基于规范认识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5 董伟;;英美教师评价述评及启示[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王连照;;从国际教育项目发展历程看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基础教育;2011年04期
8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评价、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09期
9 王灿明;;试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评价[J];中学教育;2002年01期
10 邱华国;宋国才;;建立学校教育水准体系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我国大规模教育评价项目探究与实践[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峰;辛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数学成绩的比较——倾向分数在大规模教育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陈燕红;;古为今用:陶行知教育评价思想初探[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侯光文;;关于教育评价元评价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齐梅;;考试与教育评价理论的沿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陶岩;孙成起;;21世纪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狄道善;运兆象;;传统美德教育评价问题初探[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8 孟庆茂;刘红云;;多层线性模型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测试结果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王淑芳;;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布和;吉日木图;;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教育评价[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勇;对教育评价的重新梳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孟辉(作者单位:唐山市路北区团结楼小学);运用教育评价激励学生进步[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3 贾永脉;临泽着力构建教育评价新机制[N];张掖日报;2010年
4 李 茂 编译;“21世纪技能”催生教育评价转型[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 王文静;岂能只见“成绩”不见“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潘山(河南郑州市第二中学校长);教育评价“变脸”[N];文汇报;2002年
7 刘丹;哈佛招生凸显中国教育评价之软肋[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于京天(作者单位: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评价改革需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孙晶晶;教育评价要彰显人的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刘 丹;哈佛招生折射中国教育评价难忍之痛[N];贵州政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爱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张向众;学校转型时期的教育评价功能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雨强;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维宁;理科教师学业评价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岗;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10 王向红;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冰娜;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2 靳岩;中外教师对学生评价模式差异的比较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军;中外高等教育评价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柏翠莉;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评价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彬彬;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教育评价决策支持系统EEDS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朝晖;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张杨;教育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9年
8 金绪进;中学物理实验操作评价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月雷;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郑旭;中小学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66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6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