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
【摘要】:对"课程理论有什么用"我们不能做简单、片面的理解。首先,有用不是衡量理论价值的唯一标准,理论的作用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其次,不同的课程理论其作用的发挥是不同的;第三,课程理论作用的发挥还涉及到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第四,课程理论本身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可能概括或解释全部的课程现象、课程问题,所以课程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亦不可高估。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8JA880035)《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无论在课程研究领域还是课程实践领域,经常听到的一个疑问就是“课程理论究竟有什么用”。这是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实际上包涵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一,有用本身意味着什么,有用是衡量理论价值的唯一标准吗;其二,这是什么课程理论,不同的课程理论其作用的发挥是同一的吗;其三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刘华杰;“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刘建军,刘雪峰;《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5 廖申白;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两个世纪的主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孙玲;唐爱民;;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J];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9 王志远;犯罪观的认识论考察[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10 李兰芬;倪黎;;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安斌;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6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尹松波;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丽;洛克的语言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世涛;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卫军;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D];河南大学;2002年
5 王孝伟;人才视野中的科学技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谢清果;科学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朱红梅;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昊;上帝观念在波义耳科学思想中的作用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荣梅;可持续发展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春光;王坤庆;;自传文本课程: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与课程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2 ;怎样构建语文课程单元[J];江苏教育;2011年13期
3 高晓清;;一部充满“为人”情怀的课程研究力作[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杨继环;贾锦钰;;关于构建军队网络大学课程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02期
5 裴少静;和学新;;课程决策研究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征稿启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7期
7 高千;;关于由课程研究到教师研究范式转换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19期
8 李志超;靳玉乐;;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品性[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2期
9 ;《中华教育科研文丛》征文[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06期
10 高振宇;;行动研究与课程改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泰瑞斯·卡森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张斌贤;;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辉娟;;让体验成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建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张传燧;;程端礼及其《读书分年日程》的教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魏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9 苏国华;刘军;;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文化[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2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黑龙江 王锐;网上谈课改[N];电脑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海莹;基础教育要求过“三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郝忠勇;师生:教材的另一半[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翟艳萍;让孩子走稳人生第一步[N];蚌埠日报;2009年
9 姜美玲;教师:革新的课程实践者[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肖明全;论杜威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丽娜;课程的生态学基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吉;经验网络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费汝海;论课程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敏;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99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9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