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思考——内涵及培养与提升对策

发布时间:2018-01-14 17:15

  本文关键词: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思考——内涵及培养与提升对策 出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条件性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评价系统


【摘要】: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教师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在当前教师中仍然存在缺失,本文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入手,分析其含义与重要性,着眼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培养与提高的途径与策略。
[Abstract]:Teachers' conditional knowledge is the pedag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educational scientific knowledge that teachers possess, through which teachers pass on their own knowledge of ontology to students in a certain way. At the same time, can carry on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thus achieves the teaching effect enhancement. The teacher's conditional knowledge still exists the flaw in the present teacher,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teacher's conditional knowledge, analyzes its meaning and the importance.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conditional knowledge and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一、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1.教师条件性知识研究的发展。早在1958年,科根的研究就认为教师有条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安排,会使学生有较大的收获。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学习动机及其它影响学习因素的了解、掌握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明显的相关。例如,有人发现教师对学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宏安;中学数学教师的条件性知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玉东;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期

2 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3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吴念;论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桂宇波;;浅析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J];成人教育;2006年03期

7 龚友德;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理性思考与建议[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6期

8 程巍,单振涛;中学教师职业知识水平及其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巩靖宇;高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陈列;论大学教学名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瑜;;论教师教育的市场化[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英杰;;东营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现状调查[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龙;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评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金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赣洪;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端强;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郭志东;专家型化学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方法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闵钟;论教师成为研究者[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连莲;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左显兰;中小学新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杜旭林;教师学习团体的功效与机制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宏安;数学教育的认识论问题[J];教育科学;1998年04期

2 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伯权;;肯定的评定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2 粟增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物流教学过程之辩证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6期

3 周永红;;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5期

4 王林绪;;谈幼专物理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年23期

5 瞿伟;;动静结合,让课堂充满生机[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6 杨强;杨学光;王涛;;浅谈教师的职业素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3期

7 刘晨晨;王伟;;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8 孙小斐;;浅谈信息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9 张学臻;;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10 徐慧;;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J];华章;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峰;严军;张香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研究[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翟先萍;周志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规律初探[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崔定升;;教学过程矛盾运动的理论及其数学模型与实践模式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徐云鸿;;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谢水芬;;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辩证观 兼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6 张敏;;信息环境下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毛占稳;;关于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思考[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周艳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影响下的高职高专教学[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罗英茹;王炜;张景仁;马民;;网络课程教育质量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立军;;考生心理失衡简析及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晖;“设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N];九江日报;2010年

2 崔玳醴 利州区大东英才学校;巧用多媒体让教学过程更加和谐愉悦[N];广元日报;2009年

3 李天虎;学比教更重要[N];中山日报;2005年

4 安塞县延安保小 刘桂莉;教师应做到“三不要”[N];延安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康广印;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N];学知报;2010年

6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写给明天的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小学校长 赵建华;“喜新”不能“厌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卫辉市第九中学 满海群;如何定位教师的角色[N];新乡日报;2008年

9 胡承武(作者单位:兰州市榆中县麻家寺学校);教与学的转变[N];甘肃日报;2005年

10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文教室 冯福泉;主辅备课模式好处多[N];中国教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8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礼;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教学过程研究的理性反思[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吕朝煈;教学过程中伦理问题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德汞;教学过程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孟云;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费秀芬;试析波兰尼默会知识论的教育教学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红玲;论教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7 李丽娟;在线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杨波;新课程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晓雪;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D];河北大学;2005年

10 王芳;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4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24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c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