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 贫困 大学生 社会支持 人格五因素 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 人格特质 人格发展 开放性 责任心 支持利用度 出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其人格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NEO-FFI)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作为测查工具,对湖南省6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409名贫困大学生与抽取的457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在神经质、责任心特质上和朋友支持、居住环境、经济支持来源及参与活动情况上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人格的经验开放性在贫困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上主效应或交互作用显著;贫困大学生神经质因子与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人格的其余各因子除经验开放性与责任心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相关不显著外,其余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倾性和责任心是社会支持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贫困大学生相对非贫困大学生具有高神经质、高责任心的人格特质,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支持具有性别和专业差异,人格特质对社会支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uppor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NEO-FFI and SSRS were used as the test tools.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6 college students in Hunan province, 409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457 non-poor college stud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were neurotic.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on-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non-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responsibility traits and friends' support, living environment, sources of economic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Objective support, support utilization and personality openness were significant in the sex, major and grad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e factors of neuroticism in poor college student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other factors, but the other factors of personality were not significant except the factors of experience openness an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The oth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objective support. Extraversion and responsibility are the main predictors of social support. Conclusi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 neuroticism and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ompared with non-poor college students. Poor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have gender and professional differences, personality traits have a certain predictive role in social support.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城市学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贫困大学生是伴随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收费制度的实施而出现的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处境不利群体。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奖励与助学力度进一步加大,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经济支持的效益,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焦点。有研究表明,经济贫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淑清;发展中国家专家的国外迁移[J];人口与经济;1980年03期
2 王亨祺;扩大见闻,笔下生“花”[J];安徽教育;1980年01期
3 汪培栋;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的规律 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苏霍姆林斯基,刘启娴;大学生如何学习[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2期
5 何仁;苏联高等教育的一些新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4期
6 М·Н·鲁特凯维奇 ,Ф·Р·菲列波夫 ,周蕖;苏联高等学校在改变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三)[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4期
7 黑田则博 ,伍岳中;美国大学生的“休学”[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4期
8 迟恩莲;苏联高等学校教学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5期
9 余焕睿;日本大学生从“考试地狱”进入“经济地狱”[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5期
10 周蕖;《高等学校教育学原理》概要[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广辉;王新;;大学生个性特征对体育课成绩影响的统计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志钧;罗厚良;李金生;张洪扬;黄文清;褚芳;雷励;李绍唐;万麟如;廖世忠;;老年虚证与氧自由基代谢及DNA损伤后修复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3 山口求;片山富美代;横川裕美子;冈山和子;铃木美惠子;;关于个别指导教育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研究[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4 甘祺庭;;有用 有味 有得——我的大学语文教学[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5 迟立强;;谈“分类”、“对比”的教和学的方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白纯;;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语音训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王伟;张雯静;;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分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张雯静;;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韦英佳;;重视和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10 罗玉珍;萧伯符;;当代大学生行为法制管理刍议[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生命源科技有限公司;关于设立科技之光国家助学贷款担保基金倡议书[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反对妇女贫困全球的呼声[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罗萨尔瓦·多达罗 顾宇 译 赵丽荣 校;全球化、贫困与性别[N];中国妇女报;2000年
4 记者 梁洪波;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母婴平安120行动”[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常绍君 记者 赵洁;浓浓的《母爱》[N];中国妇女报;2000年
6 李贵世 全定 全堂;大地之子[N];甘肃日报;2000年
7 陆勇强;人生 苦难是幸运[N];华东旅游报;2000年
8 林新华;助学贷款也该帮帮贫困高中生[N];湖南经济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陈杲;慈善医疗贫困老人的福音[N];解放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包永辉 慎海雄;先富帮贫困 东部帮西部[N];经济参考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巍;六十年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于立贤;三大球魅力的价值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娟;消费活动中记忆错觉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霞;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9 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朱慧敏;《华师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欣;形体课对广播学院女生形体改变的积极作用与效果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5 王婉莹;试论如何通过大学法律公共课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建军;多元价值观与大学德育中的价值导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7 齐红;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栾春娟;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9 赵明民;对“十五”期间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文学;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477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7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