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指导力不足教师”问题探析
本文选题:日本 切入点:教师质量 出处:《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05期
【摘要】:提高教师质量正在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的邻国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注"指导力不足教师"的理念,试图通过解决不胜任教师问题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地教育委员会纷纷建立了针对"指导力不足教师"的管理体制。本文试图对"指导力不足教师"的概念、现状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我国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opic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reform . In the 1980s , our neighboring Japan , in the 1980s ,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 guiding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 , and tri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b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competent teachers . In the push of the government , various educational committees have set up a management system aiming at " understeer teachers " . In this paper , we try to comb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cept , present situa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 understeer teachers " ,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to solve similar problems .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
【分类号】:G5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成海;孙启林;;美国有关中小学不胜任教师处理问题研究的若干主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彩云;;中小学教师对“不合格教师”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2 卢艳;陈恩伦;;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年22期
3 卢艳;陈恩伦;;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12年07期
4 黄小莲;;校本管理理念:不让一个教师掉队(下)[J];中小学管理;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彬;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解聘制度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广;马云鹏;;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与改革策略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03期
2 ;英国政府关于提高教师质量的具体措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3 阎瑞霞;刘金良;姚炳学;;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教师综合评价[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4 裴波;;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世纪桥;2009年17期
5 ;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教育政策僵化,教师质量难提高[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
6 闫霞;;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淄博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7 梁万全;;中小学教师质量问题及对策谈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郭士信;石油危机与日本的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9 陈辉 ,冯昭奎;日本儿童与计算机[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3期
10 刘文丽;日本国立信州大学独特的招生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玉河;;日本的消防机构与消防工作——赴日消防研修的见闻与启示[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王华;杨悦;;日本健康损害救济体系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3 李国平;糜林;吉沐祥;李金凤;霍恒志;陈雪平;潘跃平;;日本促成栽培草莓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向[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4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曾南石;;日本石见银矿的矿化与蚀变特征[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纪凤翥;;方港惨案[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7 张翰卿;戴慎志;;国内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彭松建;汪段泳;;英、美、日家族制企业历史变迁的启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林乐界;宋建伟;;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A];2006-2007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胡起望;;日本的阿伊努人[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日本迫不及待要圆“大国梦”[N];北京日报;2005年
2 汤朝明;日本专家细数中日造船差距[N];中国船舶报;2004年
3 楼文;日本高龄住宅的特色[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平荣;面对性侵害日本女学生不再沉默[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鸿宾;海尔空调出口日本[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6 ;最大优势是中国客户的信赖[N];中国化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刘腾;日本重启中亚战略 谋取政经利益[N];财经时报;2004年
8 李佳随;日本税收公示制兼顾保密[N];中国税务报;2001年
9 郭宁;日本经纪十大赚钱高招[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韩国钢铁“左右逢源”[N];中国冶金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8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安洋;日本特殊法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丽云;日本近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乐平;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景探讨[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赵凌冰;日本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动态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5年
7 丁亮亮;中国法律移植何去何从[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曾星;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看日美同盟的未来[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慧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林春雷;美、日、法三国税务会计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9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69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