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与学习主体的塑造
本文选题:教学互动 切入点:学习主体 出处:《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6期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又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重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是人性成长的需要,也是达成主体共识的桥梁。课堂中的教学互动是师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要变"教师为中心"为"学习者为中心",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互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Abstract]: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gnores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le emphasizing the teacher's leading role, it often ignores and even suppresses students' autonomy of learning,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Remolding students' autonomy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human growth, but also the bridge to reach consensus.Teaching interaction in class is a kind of teaching behavior in whi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change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learner-centered", create a relaxed and pleasant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make students becom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passive listeners.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students' needs, teachers can design different forms of teaching interac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学校;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兰玉萍,王有升;论交往的教育学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于忠辉;论教育生态平衡与素质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郑富兴;德育情境的建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8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9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10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婧;战后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5 唐玲;新世纪研究生德育内容体系及途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温永权;深圳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建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大鸣;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体育的迁移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福伦;栾庆国;;课堂教学主体间性的实践探索——论“教学互动”的实质、形式及其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2 马文虎;刘友华;;网络教学资源自组织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1年06期
3 贺艳洁;杨士连;;诗意理性教育的建构性解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9期
4 刘璎川;;幼师信息技术教育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
5 廖伟梁;邓峰;钱扬义;周旋杰;吴过房;;初三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及其与化学学业成绩的关系[J];化学教育;2011年06期
6 明平象;;高职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建设[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7 董金虎;;教学中课程的难与易[J];才智;2011年19期
8 欧俊杰;;有笑更应有效——探寻课堂“繁荣”背后的教学有效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年10期
9 牛传福;;谈教学反思[J];学语文;2011年03期
10 董高伟;;博弈认知理论视域下的教学决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学雄;魏强;朱俊虎;王清贤;;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2 李传荣;桂来根;;基于网络下智元整合的思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朱娣;;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吗[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4 郑丹平;;孔子重“学”思想述略[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赵友增;;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模式[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黄蕾;;班级e化管理平台构建健康团体[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7 潘克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申国昌;;《老子河上公注》的学习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10 刘云;张立国;;网络环境中探究式学习的结构分析和案例设计[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蓥市溪口中学 陈辉;教学互动的实践与探究[N];广安日报;2006年
2 邓威 谢云挺;上课变“玩课”,学生每节课都兴奋[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谢诒范;适度惩罚是否相容于素质教育[N];解放日报;2007年
4 谢云挺 邓威;杭州上城区探索为学生减“第三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四川达州市石河中学 蒋贵龙;采购的三个基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山西省太原市教委教研室 严成华;如何认识“综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李都明;课程改革应正视教师的主体性[N];闽南日报;2007年
8 白怀礼 淄川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N];淄博日报;2010年
9 朱志发;谈教师角色的转换[N];甘肃日报;2007年
10 姜堰市三水学校 夏月中;优化课堂教学用语[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卢艳红;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周利;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的教与学[D];厦门大学;2009年
2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韩祥伟;教学空间的新界定及其优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石红;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5 聂可;课堂教学之符号意义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昭君;影响网络学习成效关键因素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海燕;教师的合作学习观与合作学习实施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谭琳;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的阻抗与转化思路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倩倩;E-Learning及其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葛艳红;鄂西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14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71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