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构成

发布时间:2018-04-23 17:07

  本文选题:思想政治教育 + 动力系统 ; 参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宏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社会各个要素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环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二是中观层次,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企业、单位、社区、村镇等,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平台;三是微观层次,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接受者。在这个动力系统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第三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的合力系统。
[Abstract]:The dynamic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levels: one is the macroscopic level. As an open system struc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changes material, energy and information with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society not only provid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 the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 the meso-level, that is, the basic organizational form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chools, enterprises, units, communities, Villages and towns are the plat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third is micro-level, that 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nd obj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o are the direct carriers and recipi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is dynamic system, the first and second levels are the external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hird level is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gether, they constitute the resultant force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G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方向和强度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7期

2 李建德;;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能力结构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杨媚;杨方;;从静力学角度纵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张机,张晓琳;国外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袁程利;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机警度问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冯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7 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1期

8 王襄渝;;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初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高金龙;徐跃进;;论思想政治教育力[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代春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几个理论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静;孙敏;张伟;;一类广义Camassa-Holm方程的动力学特性[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金容;靳爱国;陈炜;王宏让;李平;张敏贵;;月球探测器动力系统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蒋周士;孙黎霞;周海强;鞠平;;火电厂动力系统对电力系统超低频振荡的影响[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裴利军;;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研究展望[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崔玉红;严宗达;聂永安;;结构中复杂动力系统处理方法的探讨[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6 江成顺;张恩彪;;一类动力系统Julia集的动力学性质研究[A];200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安镇文;;K熵作为孕震动力系统的一种有序测度[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袁景敏;魏玲霞;王飞;;串联型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金红光;;适合西部地区的高效、低污能源环境动力系统[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黎勇;;动力系统维护队伍建设及队伍配置问题[A];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志龙;解放思想 把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N];吴忠日报;2008年

2 戚萱 朱文;加强载体建设 增强发展动力[N];常州日报;2009年

3 记者 庞磊成;把侨博会取得的经验化为发展动力[N];潮州日报;2009年

4 周怀立 韩军 李文峰 颜常青;从创新中吸取强大的发展动力[N];湖南日报;2010年

5 陈倩;南屯矿机厂“三大引擎”开启发展动力[N];经理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建平 程晖 通讯员 杨俊文;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强劲发展动力[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昌发;保持向好态势 突破制约瓶颈 增强发展动力 壮大区域实力[N];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万群 周黎兵 王兵 赵国梁 杨惠 杨磊 刘超凡 孙晓蓉 谢强 罗婧 吴蔚;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N];贵州日报;2011年

9 区委报道组 吴桂潮 董时纲;强科学理念 添发展动力[N];嘉兴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谭丽;让学习成为不竭的发展动力[N];海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若干类生物动力系统的复杂性分析及控制[D];东北大学;2009年

2 李柏洲;企业发展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3 易泰山;单调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05年

4 高彩霞;非线性脉冲动力系统的最优控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子方;不确定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6 张国华;动力学性质的相对化与局部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窦斗;动力系统熵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徐洪钟;大坝动力系统的安全监控非线性分析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9 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增长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连晓燕;旅游城市的发展动力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庆初;关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有界性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继磊;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评价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09年

3 李燕玲;几类泛函微分方程的周期解[D];中南大学;2008年

4 和荣;西部开发动力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马键;3-D对称镶嵌图案的计算机自动生成[D];汕头大学;2007年

6 夏青松;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范飞;科技创新活动的哲学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小佑;连续有限元求解非线性动力系统的高效算法[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义龙;一类非线性生化动力系统的定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姜桂仁;混沌时序的特征量分析及相空间重构[D];江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92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792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