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实践者为何轻视课程理论
本文选题:新课程改革 + 课程理论 ; 参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04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有一种"理论无用论"正在实践界慢慢升温,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一方面,理论与当前的实践确定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另一方面,实践也在有意无意地反对或摆脱理论。文章提出,必须对实践和理论进行双重反省,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靠拢。
[Abstract]: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re is a kind of "theory useless theory" which is gradually heating up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 for which both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should bear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current practice; on the other hand, practice is opposing or getting rid of theory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practice and theory must be reflected on so as to b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closer together.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2 吴黛舒;教育理论原创的应有之意[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3 彭泽平;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4 陈桂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5 王海英;在“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一种社会学的追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乐先莲;;比较教育和社会学的关系史及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3 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程红;关于北京体育大学语文公共课课程未来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彭跃;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谈起[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6 常保晶;浅析教育实践者轻视理论的原因——由“理论脱离实践”想到的[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周会娟;从一元到多元: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与展望[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8 乐传永,崔铭香;对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审视[J];成人教育;2004年08期
9 李如密;教育研究中的原创性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郑晓娟;;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以高师语文师资的培养模式为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克利;;试探高等教育研究系统的创新[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茶世俊;;教育政策的权力分析刍议[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希宏;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闫顺利;过程视域中的发展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审视[D];湖南大学;2007年
2 贾婕;论乌托邦范畴的人文价值[D];山西大学;2007年
3 谢晓军;校本课程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马占世;俄罗斯(苏联)对车臣民族政策的历史演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张科;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苏丽杰;论爱的教育的价值追求[D];西南大学;2008年
7 李良刚;论熟练型教师的专业提升与自我超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小忠;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杰;孔子的课程理论和《学记》所设想的教学进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田杰;西方和日本对布鲁纳“知识结构”课程理论的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1983年03期
3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课程理论受到批评[J];中学语文;1983年11期
4 廖哲勋;美国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6期
5 袁锐锷;杜威的课程论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6 吴杰,乔晓冬;课程论的历史发展所揭示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02期
7 吴也显,刁培萼;当代学校课程发展的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02期
8 周欣;美国学前开放教育课程介绍[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5年04期
9 廖哲勋;;课程论的研究对象[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年02期
10 吴也显;我国的国情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志远;黄桂玉;谢菊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标准的研究[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曹小勇;朱丽清;;让学生、教师、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共同成长[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3 周晓岚;;新世纪中学生自我教育简论[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4 ;分册前言[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5 陈海宁;孙芸;;高校课程改革中的精品意识探析[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6 翟永军;;化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材编写的实践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燕兴权;;试论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玉龙;徐红;;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认清的十个关系[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曹建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宋芳林;汪玉芳;;高中化学网络环境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郭力根 陈青峰;塑造美好灵魂的人[N];江西日报;2000年
3 记者 王柏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N];文汇报;2000年
4 记者 王柏玲;青少年信息素养需迅速提高[N];文汇报;2000年
5 杨明全;多元课程意义的追寻与重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推进教师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打破传统 引起兴趣 培养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辛丽娟;为了每一个孩子[N];吉林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赵显坤;教师要做新课程改革的热情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赵显坤;早起步 争主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3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兵;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闯;科技活动课程理论与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许丽璇;改革幼师生物教材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蓉;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津;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屈岩松;欧洲联合电气公司案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李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06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0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