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4 00:31

  本文选题:心身健康 + 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 ; 参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1期


【摘要】: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干预效果。方法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对867名震区青少年和1016名非震区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组所有心身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震区女生、高年龄组青少年心身因子分分别高于男生和低年龄组(P0.01~0.05)。震区青少年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关系密切(r=0.155~0.494,P0.01)。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多因素影响。给予心理及药物干预后心身症状明显好转,好转率97.3%。结论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到明显损害,经干预后好转。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somatic health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an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Methods A simple psychosomatic health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test 867 adolescents and 1016 non-seismic adolescent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Results the scores of all psychosomatic factor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01). The scores of psychosomatic factors of girls and adolescents in high ag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oys and low age groups (P 0.01).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atic symptoms and mental state of adolescents in earthquake area (r = 0.155 or 0.494P 0.01).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 area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Psychosomatic symptom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fter psychological and drug interven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97.3%. Conclusion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in earthquake area was obviously damaged and improved after intervention.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102医院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理义,崔庶,高柏良,李斌,黄箭星;我国城镇居民心身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2 张理义;施建安;李光耀;石海明;崔雪莲;徐志熊;陈春霞;;灾难性事件对遇难者亲属躯体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3 张本,王学义,孙贺祥,马文有,徐广明,于振剑,孟雪梅,刘秀花,刘晓芸,李秀芝;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1期

4 赵丞智,李俊福,王明山,范启亮,张富,张华彪,汪向东;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鸿杰;;做好产妇整体护理,促进服务社区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李珑;杜娟;谢姒;夏t ;王平;;我校20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戴冰;张惠;;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刍议[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于冬青;;灾后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孙艳群;;椎间盘炎患者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年09期

6 向阳花;刘世敏;向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11期

7 严文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特点及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8 聂红霞;;高速公路车祸应激障碍18例护理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06年01期

9 张理义;涂德华;董波;;中国心身健康量表在国内的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09年02期

10 王俊玲;王波;徐宇仙;徐德忠;闫永平;;武警某部官兵演习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江洪涛;;“坐姿后倒”在陇南灾区治疗PTSD案例简介[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理义;;精神疾病预测技术的研发及应用[A];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3 朱世琼;杨月婵;唐芳;;地震致截肢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A];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卫平民;女性性罪错人群STDs相关的KAP及健康心理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李巨奇;失眠症伤寒六经辨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梅峰;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新入监服刑人员心理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红清;震区学龄孤儿心理抚慰产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刘欢;震后医护人员PTSD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症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丞智;坠楼事件目击者心理病理影响及其干预的初步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远;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金庆英;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分娩疼痛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姜宏;应激及应激管理对高特质焦虑者注意力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廖喜明;儿童青少年创伤事件问卷和创伤后症状量表的评价[D];暨南大学;2007年

8 张伟;神经性尿频的心理机制与元认知技术干预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肖春秀;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后舒适状况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10 姚高峰;军人职业压力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D];江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启文;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健康的神经内分泌学基础[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3年01期

2 钱铭怡;国内外重大灾难心理干预之比较[J];心理与健康;2005年04期

3 刘光雄,杨来启,许向东,王晓峰,张宏斌,张彦,马文涛,吴兴曲,王蓉蓉;车祸应激患者血清NO、SOD测定及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4 伍志刚,刘爱忠,谭红专,周价,李硕欣,杨土保,王洁如,汤学民,张修民,向林保,何华先,李麟琳,汤森林;洪灾区成人PTSD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5 张本,王学义,孙贺祥,马文友,姜涛,张秀凤,于振剑,许瑞芬,彭精芬,孟雪梅,刘晓芸;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4期

6 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隆,张富,范启亮,吕秋云;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凡;林沐雨;钱铭怡;;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2 曾祥岚;茄学萍;;地震后青少年应对方式心理干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S1期

3 贺婕;徐莎莎;祝卓宏;王力;王文忠;;汶川地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4 周丽娟;卢宁;;深圳义工突击队绵竹地震灾区工作效果评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年11期

5 茄学萍;曾祥岚;王惠惠;;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模型[J];心理学探新;2009年05期

6 邢娟娟;;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年03期

7 李淑芬;;艺术穿越大洋 舞蹈凝聚爱心——记第二届中马青少年舞蹈交流之旅[J];舞蹈;2008年10期

8 孙宇理;朱莉琪;;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4期

9 孺子牛;;灾难之后,怎样“管理”情绪?[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6年11期

10 吴志浩;青少年自学吉他的入门书[J];人民音乐;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理义;宋梓祥;李光耀;涂德华;李宁;陈春霞;徐志熊;;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2 甘秀英;聂衍刚;周虹;;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关系研究——以5.12地震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滕秋玲;杨心德;;父亲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春雷;梁福成;王雪艳;;青少年价值观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R,

本文编号:2059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59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2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