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活经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fe experience and social adaptation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47 students from three middle schools in Guangzhou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 behavior scale and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Life experience. Results (1) 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 behavior was good, most of them were at medium level.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grade, and the score of grade two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ade one. B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as not significant.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ral life experience and goo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3) School activity and classmate interaction could explain 9.5% variation of good adaptive behavior. The feeling of school activity, the feeling of domestic work and the feeling of social practice explained the variation of good adaptive behavior by 9.8%. Conclusion the general life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s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goo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彭崇基,陈宁,潘杏香,吕育珍,黄莹真;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1995年06期
3 周东明,谭红专,李硕颀;青春期恋爱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3期
4 陈建文,王滔;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马伟娜;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6 梁巍,赵靖平,郑延平;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爱晶;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惠军,石俊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2 肖强,邓敏志;大中专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年03期
3 李祚山;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徐涛;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丹;尹华站;胡成霞;王晓刚;;高职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侯学光,尹成军,孔元原,丁学星;癫痫儿童适应行为特点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年02期
8 陈传锋;黄杭娟;蒋月君;;城市化进程中新居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与心理适应[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刘倩,傅平,于双玉;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因素对照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4年03期
10 凌辉;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史爱忠;王春花;;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2 杜亚松;张玉娟;忻仁娥;范娟;刘漪;程文红;唐慧琴;孙惠颖;边华根;;在沪读书藏族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俊敏;维汉大、中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身体自尊、社会性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宁;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刘合荣;事实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2 龚志慧;知觉到的学业压力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成就行为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呼琼霞;初职校轻度弱智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盈;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廖锦治;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肖晓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梦竹;上海市青少年PTSD状况调查及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席居哲;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7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8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年06期
10 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丹;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景英;中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张增智;中学生主要健康问题与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海涛;体育教学对促进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桂臻,钱铭怡,肖广兰;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2 朱江;;’98北京市青少年“走向海洋”科技夏令营开营[J];大自然;1998年04期
3 杨司佼;;走过去前面是爿天[J];健康博览;1999年02期
4 左明章;青少年信息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4期
5 曾繁滨;简论青少年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蔺海鲲;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7 梁大利,叶道斌,姚文宾,邱胜春,李天军,罗代勇,德姬卓玛;拉萨市青少年学生胸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西藏医药杂志;2002年04期
8 马志国;;青少年性心理、性生理讲座(十七) 帮孩子走过“师生恋”的迷津[J];家长;2002年Z2期
9 姚佩宽;;正确选择性信息[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年02期
10 ;青少年增强自信的十条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婧洁;;广州、澳门两地青少年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孔伟;刘彦楼;宋广文;;从心理发展角度探讨灾后学校青少年心理辅导[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张玲玲;张文新;Jari-Erik Nurmi;;家庭系统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晓f^;;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早期模糊识别[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程科;黄希庭;王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程科;黄希庭;王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蒋索;邹泓;;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发展特点[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丁莉;聂衍刚;杨安;;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马娟子;;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邹最东;;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 筑起青少年防范抵制邪教的坚固防线[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耿 肖付云;校园流行文化透视[N];湖南日报;2002年
2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厚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2002年
3 黄训美(作者系福建行政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德育教研室主任);加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N];光明日报;2000年
4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 东民 王星;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刻不容缓[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李沁军;强化青少年的现代意识[N];发展导报;2001年
6 毕诗成;“各执一词”源于生活境遇的脱节[N];工人日报;2007年
7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 本报记者 杨健;青少年国防教育大型巡展将举行[N];人民日报;2000年
8 夏伦勤;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陈爱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记者 储召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共筑健康网络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点权;青少年文明心理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雪;新时期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措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婉丽;浅析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青少年德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文军;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4 岳春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欣;论当代我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陆晓花;青少年进食行为与进食障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红梅;青少年诚信道德教育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才源源;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卉;青少年的网络依赖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葛雷;论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50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35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