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生活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Dewey's view of life education. Its value orientation is based on the practicality of life,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life, devotes itself to the purpose of life, and maintains long-term vitality in educational reform. Reviewing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于忠辉;论教育生态平衡与素质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郑富兴;德育情境的建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9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10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婧;战后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4 唐玲;新世纪研究生德育内容体系及途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温永权;深圳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建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大鸣;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体育的迁移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桂莲;高中英语情境教学应用研究——我的教学实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庆;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斌;朱永新;;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2 蒋璐;;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张焰文;;探析《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教育的社会功能[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4 李贞瑾;;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观[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5 姜彩燕;;鲁迅与杜威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海艳;;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何嘉;;杜威与弗莱雷论教育与社会变革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3期
8 汪明春;;课程目标: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9 肖菊梅;;杜威的教材观:理论基础与实践应对[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涂诗万;扈中平;;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杜威教学思想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斌贤;;近十年杜威研究的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程方平;;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颖;;蒋梦麟教育思想探析——兼谈蒋梦麟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巍;;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何成刚;;杜威教育学说与蒋梦麟的学校历史教育革新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9 杨乔清;李阿利;;解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与生活思想[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子桐;杜威与现代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杨捷;走进杜威的思想深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乐乐;热衷现代教育理念不该忘记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张树伟;我们为什么需要补读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上海 李勇;教育也可以等于“挑葱卖蒜”[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丁永为 胡根林;杜威的课程哲学说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闫学;教育“方程”的一种解法:以实用来回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王冬桦;杜威在苏俄遭遇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2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年
9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吴继维;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永聚;杜威实用主义评价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7 李灵;杜威教师观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肖奕;杜威与美国教育的实用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肖明全;论杜威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4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51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