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本文关键词: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国内,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儿童时,教育理念趋向"单性化",加上学校的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双性"教育策略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单性化人格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消除教师长期的"刻板"期望是进行双性教育的重要前提,调整学校教师结构是进行双性教育的必要条件,教会学生正确归因是进行双性教育的重要基础,艺术的班级管理是进行双性教育的重要保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性别意识 双性教育
【分类号】:G441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们所熟知的“超级女生”的代表李宇春的中性气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双性”人格的魅力。双性化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明;社会发展影响中学生双性化性度取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光琳;;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及其避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殷世东;教师专业化的困惑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胡艳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李瑛;;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兰军瑞;;高校班级民主化改革新模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郑华;从起点均等的角度试论教育公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2 王s,
本文编号:475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7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