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23:13

  本文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 心理发展 影响因素 社会适应性 情绪控制 心理控制源 生活信心 外出打工 心理成长 自尊水平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所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本研究采用量表法,通过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发现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情绪控制、心理支援、生活信心、社会适应等心理发展上都明显落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性别、留守时间、年级及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状况等对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有影响。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发展 影响因素 社会适应性 情绪控制 心理控制源 生活信心 外出打工 心理成长 自尊水平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困境及其对策研究,编号063064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尚处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在近代欧洲,由于现代化因素的冲击也曾经出现过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情况,但当年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劳动条件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年01期

3 李翠英;;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李峰;;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3 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戴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刘霞;武岳;申继亮;邢淑芬;;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6 殷世东;张杰;;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J];教育导刊;2006年11期

7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8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9 刘海鹰;;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3期

10 王阳亮;;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琳;;浅议贵州省“扶贫”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2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邹萍;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瑜;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袁艾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亲子互动模式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元花;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曾伟楠;抑郁障碍患者自我图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8 蔺全丽;农村儿童受教育权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成莉;幼儿情绪社会化的家长内隐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郑素君;中职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爱民;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年04期

3 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4 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7年11期

5 桑标;父母意识·育儿焦虑·先天气质──独生子女与亲子关系研究的新热点[J];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02期

6 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3年04期

7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8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9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10 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文清;浅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J];江西教育;1980年01期

2 赵承福;;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心理特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3 罗志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4 左其沛;;试论少年期的心理特点——兼评教育工作中的简单化成人化倾向[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0期

5 钱曼君;;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教育[J];天津教育;1980年02期

6 傅寿芬;;领导小班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的体会[J];四川教育;1980年07期

7 ;总结教育经验 探索教育规律——三十年来广州市幼儿教育的经验和教训[J];中国教育学刊;1980年01期

8 邓奎金;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会议在我院举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9 宋书文;意识的起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0 张焕庭;关于意识的几个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馥;王贞琳;梁萍;;儿童绘画编码特点的发展过程[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缪榕楠;庄丽;;传统文化下的国人心理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何昭红;;社会信息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4 李志;张旭东;;高校心理咨询的问题及对策思考[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5 诺敏;孙羿;;内蒙古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罗永纲;李笑燃;;试论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及其调适[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7 徐先金;;怎样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8 张小燕;;“情商”概念在德育中科学渗透的意义[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董学文;;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存荣;;探索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提高住院老人的生活质量[A];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老年保健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微;教育的出发点:心理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刘晴;抚顺一小学不再评选“三好生”[N];工人日报;2000年

3 郑言;家庭教育中看不见的灾难——心灵虐待[N];湖南科技报;2000年

4 杨利昆;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N];山东科技报;2000年

5 杨志伟;家长应认真对待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N];深圳商报;2000年

6 冬林;提高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协和医科大学 杨霞;触觉敏感训练与情绪[N];中国妇女报;2001年

8 郑和钧 邓京华 李宇;《高中生心理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高丈;学习共同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顾敦沂;令人敬仰的学者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慧敏;《华师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谭静;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徐元根;关于中学向量教学的若干思考[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杨志亭;体育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作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兵;电视暴力及媒介教育探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辛敏裕;关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9 王红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士江;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86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86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a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