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政策的文化视角——以宁波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支教政策的文化视角——以宁波市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支教政策 文化视角 宁波市 支教工作 薄弱学校 教师成长 个体行为 文化整合 优质学校 农村学校
【摘要】:宁波市的实践显示,随着支教政策的深入推进,其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由注重把班级学生带好,转变为注重把教师带好,再上升为注重把学校带好;由关注个体行为到关注团队行为,再上升为关注文化改造。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关注文化的力量,变重视个体帮扶为文化整合,实施团队化支教、植入式支教等模式,并采取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措施,是深化支教政策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
【关键词】: 支教政策 文化视角 宁波市 支教工作 薄弱学校 教师成长 个体行为 文化整合 优质学校 农村学校
【分类号】:G527
【正文快照】: 派遣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支教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文化的视角,以宁波市为例分析支教政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并探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源;巫春华;;论教育制度终结的障碍及策略(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2 粟尚正;铸造"甲天下"的不凡品格——对桂林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郭湛;王文兵;;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关春玲;;美国印第安文化的动物伦理意蕴[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5 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6 王铭铭;;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7 魏峰;;农村文化与新农村教育[J];教育导刊;2006年08期
8 王洁;;校本研修活动中的行为跟进[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2期
9 张洋;;浅议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0期
10 刘国瑞;;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秀红;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翠荣;反思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战龙;社区发展与裕固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高选;西部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艾琼;从乡野的主人到城市的边缘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熊晓霜;侯孝贤电影的文化记录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钟明杰;黑衣壮审美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玉江;盐城淮剧传承的考察与本土音乐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石明祥;中国现代水彩的多元化趋向与教学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益群;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耀;对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深层发掘和思考——评矫健的中篇小说《天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2 金冠军;甄平;;文化管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视角[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王侃,陈晓云;当代地方文化建设刍议[J];浙江学刊;1988年06期
4 万平近;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J];东南学术;1988年06期
5 张立人;;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几种文化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王培远;;祥林嫂之死再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7 张炯;文化视角的艺术观照——《“文化小说”选》前言[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8 郭勤;修辞学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天府新论;1989年06期
9 周文柏;文学理论的反思与重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10 沈重;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从中国历史文化视角再评《河殇》[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敏;;从文化视角看朱丽叶和祝英台的爱情悲剧[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一ノp(雄一;;明清时代北京的书籍,花卉,动物[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王尔勃;;关于文艺学的文化视角与威廉斯“文化唯物论”的断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宋光;;音乐听觉审美素质成长的条件与动力(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本炬;;企业实力:文化视角的考辨[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宇峰;;运用“准历史现象法”组织物理教学初探[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哈斯巴特尔;;文化视角下的文字与语言比较研究(内容提要)[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蓝炯熹;;人口流动与社区形成:福建省民族乡村“城镇化”问题思考(纲要)[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孙先科;;《白鹿原》与《创业史》的“互文”关系及其意义阐释[A];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尚华;;我们为什么不能与狼共舞——兼论《怀念狼》的生态意识[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昌沧 友唐;如日东升 前景广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要深挖腐败的思想根源[N];文学报;2000年
3 孙绪敏;注重文学史写作的学术性[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洋(作者单位:北京市政府外办);从文化视角看入世[N];北京日报;2001年
5 本报评论员;从文化视角认识汽车业[N];中国汽车报;2001年
6 杨志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多彩交响[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炯;建构文艺评论新格局[N];人民日报;2001年
8 陈正宽 李虎强;教育的平民视点[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杨志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交响曲[N];文汇报;2001年
10 傅汝新;“宏伟叙事”与人文关怀[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缪仁炳;温州、关中两地创业倾向比较[D];浙江大学;2005年
3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陈福胜;法治的人性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李永东;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5年
7 田义贵;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D];四川大学;2006年
8 高埃仁;中国文化视角下的信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障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2 农时敏;文化视角中的中美广告语言及其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范德尚;论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吴佩军;大正文化视角下的白桦派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丽霞;从文化视角探讨英汉语境的搭配手段[D];暨南大学;2003年
6 袁靖华;都市日常生活中的京沪“传奇”[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丹宁;荒凉而绚丽的图画:阿成小说文化透视[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吴瑛;城市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透视[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柏颖;译者处理译文语篇时的社会文化视角[D];广西大学;2003年
10 刘久平;品牌名翻译多视角探讨[D];广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83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83251.html